什么是小儿肾病综合征
小儿肾病综合征是一组因多种病因致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明显水肿四大临床特点。病因分原发性(可能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最常见)、继发性(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先天性(与遗传因素有关)。症状包括水肿、蛋白尿、低蛋白血症表现、高脂血症表现。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肾活检。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饮食调整、防治感染)和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为首选,还有免疫抑制剂及其他药物)。特殊人群要注意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的影响。护理原则涵盖皮肤护理、预防感染、病情观察和心理护理。
一、小儿肾病综合征的定义
小儿肾病综合征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有以下四大特点,即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明显水肿。这些特点相互关联,大量蛋白尿是最根本的病理生理改变,它可导致低蛋白血症,而低蛋白血症又可引起水肿和高脂血症。
二、小儿肾病综合征的病因
1.原发性:病因不明,可能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这是小儿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类型,多见于学龄前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2.继发性: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乙型肝炎等。不同的基础疾病引发肾病综合征的机制有所不同,例如过敏性紫癜可能是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导致肾小球损伤,进而引发肾病综合征。
3.先天性:与遗传因素有关,多在出生后3个月内起病,发病率相对较低。
三、小儿肾病综合征的症状
1.水肿:常为最早出现的症状,开始多见于眼睑及面部,晨起明显,以后逐渐遍及上下肢及躯干,表现为全身凹陷性水肿,严重时可出现胸腔积液、腹水、阴囊水肿等。水肿程度与病情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2.蛋白尿:尿液中泡沫增多,且长时间不消散,这是由于尿中含有大量蛋白质所致。
3.低蛋白血症表现:患儿可出现面色苍白、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症状,生长发育也可能受到影响。
4.高脂血症表现: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但长期高脂血症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四、小儿肾病综合征的诊断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肾活检。临床表现如上述的水肿、蛋白尿等是重要的线索。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蛋白测定、血脂测定等。其中,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50mg/(kg·d)为大量蛋白尿的诊断标准,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可诊断为低蛋白血症。肾活检对于明确病理类型、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但并不是所有患儿都需要进行肾活检,一般用于对激素治疗不敏感、频繁复发或有严重并发症的患儿。
五、小儿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在水肿严重或有并发症时,应卧床休息,待水肿消退、一般情况好转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饮食:保证热量供应,给予适量优质蛋白(如牛奶、鸡蛋、瘦肉等),水肿时应限制盐的摄入,一般每日不超过2g。
防治感染: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去公共场所,预防呼吸道、皮肤等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时治疗。
2.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首选药物,常用药物有泼尼松等。一般根据患儿的病情和对激素的反应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激素耐药、频繁复发或激素依赖的患儿,常用药物有环磷酰胺、环孢素等。
其他药物:如利尿剂可用于减轻水肿症状,抗凝药物可预防血栓形成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年龄因素:年龄较小的患儿,尤其是婴幼儿,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年长儿不同。在使用药物治疗时,更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严格掌握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同时,由于小儿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更加细心观察患儿的症状变化。
2.性别因素:虽然小儿肾病综合征在性别上发病率略有差异,但在治疗和护理上并无明显不同。不过,在青春期的女孩,要注意药物对月经周期等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3.生活方式:患儿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在饮食上,要遵循低盐、低脂、优质蛋白的原则,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皮肤感染。
4.病史因素:对于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儿,如同时患有过敏性紫癜、乙型肝炎等,在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原发病加重肾病综合征的病情。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加重肝肾负担。
七、护理原则
1.皮肤护理:由于患儿存在水肿,皮肤容易破损,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经常更换体位,防止皮肤受压。可使用柔软的床垫和被褥,避免擦伤皮肤。
2.预防感染:病房要定期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限制探视人员,避免交叉感染。注意患儿的口腔卫生,饭后用温水漱口。
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儿的水肿情况、尿量、血压等变化,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定期复查尿常规、血浆蛋白等指标,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
4.心理护理:由于疾病的长期困扰和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患儿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家长和医护人员要多关心患儿,给予心理支持,鼓励患儿积极配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