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直肠炎是盆腔等部位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引发的直肠并发症,由放射线致直肠黏膜等损伤引发,发病机制涉及放射损伤原理及不同人群易感性差异,急性期有腹泻等表现,慢性期有直肠狭窄等表现,诊断靠病史采集、直肠指检、结肠镜及影像学检查,需与感染性、炎症性肠病鉴别,预防需放射治疗中精准防护及治疗后调整生活方式等,需依不同人群特点个体化管理。
一、定义
放射性直肠炎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后引起的直肠并发症,是由于放射线导致直肠黏膜、黏膜下层甚至肌层损伤所引发的炎症性疾病。
二、发病机制
放射损伤原理:放射线可通过直接和间接的作用机制损伤细胞。直接作用是放射线直接与细胞内的DNA等重要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引起DNA链断裂等损伤;间接作用是放射线使细胞内的水分子电离产生自由基,自由基攻击生物大分子造成损伤。在直肠部位,这些损伤会导致直肠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受抑、细胞凋亡增加,进而引发炎症反应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不同人群的易感性差异:对于年龄较大的人群,机体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弱,在接受放射治疗后更易发生放射性直肠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由于其机体代谢等功能存在异常,也可能增加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风险。女性在盆腔放射治疗时,由于盆腔解剖结构的特点,直肠相对靠近放射野,可能也会有更高的发病几率;而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机体的整体耐受性和修复能力下降,也会影响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和发展。
三、临床表现
急性期表现:一般在放射治疗期间或治疗后较短时间内出现,主要表现为腹泻,可为稀便、水样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同时可伴有直肠部位的坠胀感、里急后重,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黏液便,少数严重者可出现便血,便血颜色可为鲜红色或暗红色。
慢性期表现:放射治疗结束后数月甚至数年可能出现,症状相对迁延。患者可出现直肠狭窄相关表现,如排便困难、大便变细等;还可能有直肠溃疡反复不愈的情况,患者会有持续的直肠部位疼痛不适,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临床表现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患者可能因排便习惯改变不被及时察觉而延误病情,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疾病掩盖部分症状而使病情表现不典型。
四、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放射治疗史,包括放射治疗的部位、剂量、疗程等情况,这对于诊断放射性直肠炎至关重要,因为明确的放射治疗史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之一。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放射治疗史询问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要了解其家长是否知晓相关放射治疗情况及具体细节,老年患者则要关注其既往基础疾病与放射治疗的相互影响等情况。
直肠指检:通过直肠指检可以触摸到直肠黏膜的情况,如是否有硬结、狭窄等表现,有助于初步判断直肠病变的程度,但对于一些深层的病变可能无法完全明确。
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放射性直肠炎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直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如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出血等表现,还可以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排除其他肠道疾病的可能。在进行结肠镜检查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时机和操作方式,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性和安全性。
影像学检查:如盆腔CT或MRI检查等,可了解直肠周围组织的情况,对于判断放射性直肠炎是否累及周围组织以及病变的范围等有一定帮助。
五、鉴别诊断
与感染性直肠炎鉴别:感染性直肠炎多有明确的感染病史,如细菌、病毒等感染,通过粪便常规、病原体检测等可发现相应的病原体证据,而放射性直肠炎有明确的放射治疗史,这是两者重要的鉴别点。例如,细菌性痢疾引起的感染性直肠炎,粪便中可检测到痢疾杆菌等病原体,而放射性直肠炎则无此类病原体感染证据。
与炎症性肠病鉴别: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多有反复发作的肠道炎症表现,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通过结肠镜检查及病理表现等可与放射性直肠炎相鉴别。炎症性肠病的结肠镜表现有其自身特点,如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直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等,与放射性直肠炎的表现有一定区别,但需要仔细通过病理等检查进行区分。
六、预防措施
放射治疗过程中的防护:在进行盆腔等部位的放射治疗时,要准确界定放射野,采用合适的防护措施,如使用直肠挡铅等,尽量减少直肠受到的放射剂量。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要根据其解剖特点精细调整放射治疗的参数,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要精准把握放射剂量和范围,避免对直肠等重要器官造成过度照射。
治疗后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在放射治疗后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以减少对直肠的刺激。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以利于直肠黏膜的修复和预防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女性患者在放射治疗后要特别注意会阴部的卫生等。
放射性直肠炎是一种与放射治疗相关的直肠疾病,通过了解其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预防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对该病的认识和管理,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及预防等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