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与肾病综合征的区别
慢性肾小球肾炎与肾病综合征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原则上有区别。慢性肾小球肾炎是有蛋白尿等表现、病情迁延的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有免疫及非免疫因素,临床表现蛋白尿等程度相对较轻,实验室检查尿蛋白等有相应特点,治疗综合控制等;肾病综合征由多种病因致肾小球病变,大量蛋白尿等是突出表现,实验室检查尿蛋白等有特定表现,治疗包括一般、对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及抗凝等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肾小球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数是免疫介导炎症疾病,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激活补体,导致肾小球损伤,此外,非免疫、非炎症机制也参与其慢性进展过程,如高血压导致肾小球内高压,加重肾小球损伤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青年男性多见,发病与感染、劳累等诱因相关。
肾病综合征: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等肾小球病变为主的一组综合征。其发病主要与肾小球滤过膜的屏障功能,尤其是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受损有关,大量蛋白尿是其基本特征。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儿童、青少年、中老年均可发病,不同病因导致的肾病综合征在不同年龄段有一定分布特点,如儿童肾病综合征多为微小病变型肾病等,发病与感染、遗传、药物等多种因素相关。
二、临床表现
慢性肾小球肾炎:
蛋白尿:程度不一,一般为少量至中度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在1~3g左右,但也可出现大量蛋白尿,若大量蛋白尿时需与肾病综合征鉴别。
血尿:多为镜下血尿,也可见肉眼血尿,血尿可为肾小球源性血尿,表现为变形红细胞尿。
水肿:早期可表现为晨起眼睑水肿或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病情加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水肿程度相对肾病综合征较轻。
高血压:部分患者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可为轻度至中度高血压,随着病情进展,高血压可逐渐加重,控制不佳的高血压会进一步加重肾脏损伤。
肾功能损害:呈慢性进行性进展,肾功能逐渐减退,不同患者进展速度不同,可因感染、血压控制不佳、肾毒性药物等因素急剧恶化。年龄较大患者本身肾功能有一定生理性减退,若患有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进展可能相对更快,需要更密切监测肾功能。
肾病综合征:
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3.5g,是肾病综合征最突出的临床表现,由于大量蛋白质丢失,可导致低蛋白血症等一系列并发症。
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主要是大量白蛋白从尿中丢失所致,可引起水肿、营养不良等表现,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低蛋白血症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
水肿:是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体征,水肿程度较重,可从眼睑、下肢逐渐蔓延至全身,严重时可出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
高脂血症: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升高,长期高脂血症可导致动脉硬化等心血管并发症,中老年患者本身心血管系统易出现问题,肾病综合征伴高脂血症会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三、实验室检查
慢性肾小球肾炎:
尿常规:尿蛋白阳性,可见红细胞、管型等,尿蛋白定量一般小于3.5g/24h(大量蛋白尿时需与肾病综合征鉴别)。
肾功能检查:早期肾功能可正常或轻度异常,随着病情进展,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素氮可升高。
肾脏病理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肾小球病变,如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肾小球硬化等,对于明确病理类型、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患者肾脏病理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如儿童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理类型相对较少。
肾病综合征:
尿常规:尿蛋白强阳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3.5g,一般无或仅有少量红细胞。
血生化检查:血浆白蛋白降低,多低于30g/L,血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升高,肾功能早期可正常,大量蛋白尿持续不缓解或病情进展时可出现肾功能损害。
肾脏病理检查:不同病因导致的肾病综合征病理类型不同,如微小病变型肾病、膜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通过病理检查可明确具体病理类型,从而指导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中微小病变型肾病占比较高,中老年患者膜性肾病等相对多见。
四、治疗原则
慢性肾小球肾炎:
综合治疗:积极控制高血压,减少尿蛋白,一般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对于尿蛋白较多的患者,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这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但需注意监测血钾及肾功能变化,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肾功能减退时需谨慎使用。
避免加重肾损害因素:避免感染、劳累、妊娠、肾毒性药物等加重肾损害的因素,感染可导致病情急性加重,中老年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需注意预防感染,如注意保暖、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等;劳累可使机体抵抗力下降,也应避免过度劳累。
延缓肾功能恶化:对于已出现肾功能减退的患者,采取综合措施延缓肾功能进展,可使用一些保肾药物等。
肾病综合征:
一般治疗:休息,严重水肿、低蛋白血症时需卧床休息,水肿消退、一般情况好转后可适当活动。优质蛋白饮食,保证热量摄入,每日蛋白质摄入量约1g/kg,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以满足生长需求,但要注意优质蛋白的选择。
对症治疗:利尿消肿,可选用利尿剂,如噻嗪类利尿剂、袢利尿剂等,但需注意避免过度利尿导致血容量不足等并发症。
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常用糖皮质激素,根据病理类型选用合适的激素治疗方案,如微小病变型肾病常对糖皮质激素敏感,膜性肾病可能需要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环磷酰胺等,使用免疫抑制剂时需注意其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对于儿童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需权衡利弊,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及方案。
抗凝治疗:由于肾病综合征患者存在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可给予抗凝药物治疗,如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需注意监测凝血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