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肾小球源性血尿
肾小球源性血尿是红细胞经受损肾小球基底膜等后形态改变的血尿,其红细胞多变形,产生机制与基底膜及电荷屏障损伤有关,常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可通过尿红细胞形态等检查诊断,其出现提示肾小球病变,不同疾病意义不同,患者需完善检查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注意休息等。
一、肾小球源性血尿的定义
肾小球源性血尿是指红细胞通过受损的肾小球基底膜后,受到肾小管间质等因素的作用,发生形态学改变的血尿。正常情况下,肾小球基底膜可以限制大分子物质及血细胞通过,当肾小球发生病变时,基底膜的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滤过过程中受到机械性损伤等,从而形成肾小球源性血尿。
(一)红细胞形态特点
肾小球源性血尿中的红细胞多为变形红细胞,这是因为红细胞在通过肾小球基底膜时,受到挤压等作用,导致其形态发生改变,如出现大小不等、形态多样,可呈芽孢状、皱缩状、面包圈状等多种异常形态。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中的红细胞多为正常形态的均一性红细胞,其来源主要是肾小球以下部位的泌尿系统出血,如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的出血,红细胞未受到肾小球基底膜的机械损伤作用。
二、肾小球源性血尿的产生机制
1.肾小球基底膜损伤
当肾小球发生炎症、免疫损伤等病变时,肾小球基底膜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例如,在肾小球肾炎等疾病中,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激活炎症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导致基底膜断裂、孔隙增大等。正常情况下直径约7-9nm的红细胞无法通过正常的肾小球基底膜,当基底膜受损后,红细胞就可以通过受损部位进入尿液中,并且在通过肾小管等部位时,受到不同的压力、酸碱度等影响,发生形态改变,形成变形红细胞为主的肾小球源性血尿。
2.电荷屏障破坏
肾小球基底膜除了有机械屏障作用外,还有电荷屏障作用。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基底膜内疏松层等含有负电荷物质,正常情况下可以排斥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等大分子物质。当肾小球病变时,电荷屏障遭到破坏,原本不能通过基底膜的红细胞等有形成分就可以通过,进而导致血尿的发生,且红细胞在通过过程中发生形态改变,形成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特点。
三、常见引起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疾病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多由链球菌等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导致。起病前多有前驱感染史,如链球菌感染后1-3周出现血尿,同时可伴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尿中红细胞以变形红细胞为主,是肾小球源性血尿的常见原因之一。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情迁延,病程超过3个月,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血尿多为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形态多为变形红细胞,其发病机制与免疫炎症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随着病情进展,肾功能逐渐减退。
肾病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部分肾病综合征患者可合并肾小球源性血尿,其血尿的发生与肾小球基底膜等病变导致红细胞滤过异常有关,尿中红细胞多为变形红细胞。
2.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狼疮性肾炎:多见于育龄女性,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所致。患者除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多系统表现外,尿液检查可发现肾小球源性血尿,尿中红细胞形态呈变形红细胞为主,同时伴有蛋白尿等,其发病与自身免疫异常,体内产生大量自身抗体攻击肾小球等组织有关。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多在过敏性紫癜发病后1个月内出现肾损害,表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可伴有蛋白尿、水肿等,尿中红细胞为变形红细胞,其发病是由于过敏性紫癜时,机体发生变态反应,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炎症、损伤,红细胞滤过异常。
四、肾小球源性血尿的诊断方法
1.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尿中红细胞的形态。如果尿中变形红细胞占比超过80%,则多考虑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如果尿中均一形态的红细胞占比超过80%,则多倾向于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这种检查方法可以初步区分血尿的来源是肾小球性还是非肾小球性。
2.尿蛋白定量及相关生化检查
测定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小球源性血尿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如肾病综合征患者可出现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g)。同时,还可以进行肾功能检查,如血肌酐、尿素氮等,了解肾功能情况,对于判断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帮助。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血肌酐可逐渐升高,提示肾功能减退。
3.肾活检病理检查
对于一些病因不明确、病情较为复杂的肾小球源性血尿患者,肾活检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肾穿刺获取肾脏组织,进行光镜、免疫荧光、电镜等检查,可以明确肾小球病变的类型、病理改变程度等,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例如,通过肾活检可以区分是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还是膜性肾病等不同的病理类型,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五、肾小球源性血尿的临床意义及应对建议
1.临床意义
肾小球源性血尿的出现提示肾小球存在病变,不同的肾小球疾病引起的血尿,其临床意义不同。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血尿通常在病情好转后可逐渐减轻或消失,但如果血尿持续不缓解或伴有肾功能进行性减退,则提示病情可能向慢性化发展;狼疮性肾炎患者出现肾小球源性血尿,提示肾脏受损,需要密切监测病情,评估狼疮活动情况等。
2.应对建议
对于发现肾小球源性血尿的患者,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如果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需要根据具体的疾病类型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控制感染、休息等;慢性肾小球肾炎则需要长期管理,延缓肾功能进展。如果是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狼疮性肾炎,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自身免疫反应。同时,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感染等加重病情的因素,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对于儿童患者,更要注重休息和营养支持,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以及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对于育龄女性患者,要注意狼疮性肾炎等疾病在妊娠期间的病情变化,妊娠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需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谨慎妊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