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是什么病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是较严重的胰腺炎类型,病因包括胆道疾病、酗酒暴饮暴食、代谢障碍、外伤、感染等,病理生理是胰酶自身消化致胰腺等受损,临床表现有腹痛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内科和外科,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是胰腺炎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它是由多种病因引起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同时可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
二、病因
1.胆道疾病:胆石症、胆道感染等胆道疾病是引起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主要病因之一。胆道系统与胰腺的解剖关系密切,胆道炎症、结石等可导致Oddi括约肌痉挛,使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引发胰腺自身消化。例如,有研究表明约50%-70%的急性胰腺炎由胆道疾病引起,其中以胆石症最为常见。
2.酗酒和暴饮暴食:长期酗酒可导致胰液内蛋白含量增高,形成蛋白栓子阻塞胰管;暴饮暴食可使短时间内大量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引起乳头水肿和Oddi括约肌痉挛,同时刺激大量胰液和胆汁分泌,致使胰管内压力增高,胰液排出受阻,激活胰酶而发病。
3.代谢障碍:高脂血症可通过胰毛细血管前小动脉栓塞、胰液内脂质分解产物损伤胰腺组织等机制引发胰腺炎;高钙血症可使胰管钙化,促进胰蛋白酶原激活,导致胰腺炎发生。
4.外伤:腹部钝器伤、穿透伤等外伤可直接或间接损伤胰腺组织,引起胰腺出血、坏死,导致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5.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如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等)可累及胰腺,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发展为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三、病理生理
胰腺组织被激活的胰酶(如胰蛋白酶、磷脂酶A等)自身消化,导致胰腺组织出血、坏死、炎症细胞浸润,可伴有水肿。病变可累及胰腺周围组织及全身多个器官,如引起循环系统功能紊乱、呼吸功能不全、肾功能损害等多器官功能障碍。例如,胰蛋白酶的激活可导致胰腺实质和间质的广泛损伤,磷脂酶A可使细胞膜磷脂分解,引起胰腺和周围组织的脂肪坏死。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为本病的主要表现,多呈持续性剧烈腹痛,可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弯腰抱膝位可稍缓解。腹痛程度较重,难以忍受。
恶心、呕吐:常与腹痛同时出现,呕吐后腹痛不缓解。
发热:多数患者有中度以上发热,一般持续3-5天。若发热持续不退或体温逐渐升高,需考虑继发感染可能。
休克:患者可出现烦躁不安、皮肤苍白、湿冷、脉搏细速等休克表现,多见于重症患者,主要与有效血容量不足、胰蛋白酶激活血管舒缓素-激肽系统、心肌抑制因子等有关。
多器官功能障碍表现:如呼吸急促、发绀等呼吸功能不全表现;少尿、无尿等肾功能损害表现;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表现等。
2.体征
腹部体征:腹部压痛明显,可有腹肌紧张、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腹胀明显,肠鸣音减弱或消失。部分患者可在胁腹或脐周出现蓝-棕色斑,胁腹出现蓝-棕色斑称为Grey-Turner征,脐周出现蓝-棕色斑称为Cullen征,提示胰腺出血坏死。
五、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清淀粉酶: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开始下降,持续3-5天。但血清淀粉酶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并不一致,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时血清淀粉酶可正常或低于正常。
血清脂肪酶: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对就诊较晚的患者诊断价值较高。
C反应蛋白(CRP):CRP是组织损伤和炎症的非特异性标志物,在急性胰腺炎发病后48小时可明显升高,有助于评估胰腺炎的严重程度。若CRP>150mg/L,提示为重症胰腺炎。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生化检查:可出现血糖升高、血钙降低等,血钙降低(<2mmol/L)提示预后不良。
2.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可作为首选筛查方法,可见胰腺肿大、胰周渗出等,但受肠气干扰较大。
CT检查:是诊断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重要影像学手段,可显示胰腺弥漫性或局灶性肿大、坏死区域、胰周液体积聚等,对判断胰腺坏死程度、有无并发症等有重要价值。增强CT是诊断胰腺坏死的最佳方法,表现为胰腺低密度区。
六、治疗
1.内科治疗
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腹部体征、血常规、生化指标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液体复苏:迅速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休克。
抑制胰液分泌:可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抑制胰液分泌。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合理选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胰腺坏死继发感染。
营养支持:早期一般采用肠外营养,病情趋于稳定后可考虑肠内营养,以维持患者营养状态,促进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恢复。
2.外科治疗
手术适应证:出现胰腺坏死合并感染、胰腺脓肿、消化道穿孔、大量腹腔出血等并发症时,需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坏死组织清除术、腹腔引流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病情而定。
七、预后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及时治疗等。老年患者、病情严重者预后相对较差。早期诊断、早期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部分患者可遗留胰腺功能不全等后遗症,如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内分泌功能不足等。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情变化较为隐匿,临床表现可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强对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
2.儿童患者:儿童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病病情进展往往较快。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在液体复苏、营养支持等方面需根据儿童的体重、年龄等精确计算补液量和营养物质供给量,同时要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较为罕见,诊断和治疗较为困难。由于妊娠状态的影响,在选择检查和治疗手段时需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权衡利弊。治疗上需在保障孕妇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采取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