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放疗怎么做
肺癌放疗包括放疗前评估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放疗设备与技术、制定放疗计划、实施放疗、处理放疗不良反应及放疗后随访。放疗前要明确肺癌病理类型、分期等并评估身体状况;设备常用直线加速器,技术有三维适形、调强适形、图像引导放疗等;计划要确定靶区和剂量;过程包括定位、摆位和实施;不良反应有放射性肺炎、食管炎、骨髓抑制、皮肤反应等并需相应处理;放疗后要定期随访评估情况。
一、放疗前评估
1.病情评估:需明确肺癌的病理类型(如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等)、肿瘤分期(Ⅰ-Ⅳ期),通过胸部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等检查全面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以及有无远处转移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评估时需考虑其身体机能对放疗的耐受程度,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需更谨慎评估;儿童患者则要关注生长发育及放疗对正常组织器官发育的影响。女性患者需考虑月经周期、妊娠等对放疗计划的可能影响,有相关病史的患者要评估既往治疗对当前放疗的影响。
2.身体状况评估:包括患者的一般状况评分(如ECOG评分),评估患者的体力状态能否耐受放疗。同时要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肺功能等基本指标,若患者存在血常规异常(如白细胞、血小板过低等)、肝肾功能严重不全或心肺功能差等情况,可能需要先进行相应治疗改善身体状况后再考虑放疗。
二、放疗设备与技术选择
1.设备:常用的放疗设备有直线加速器等。直线加速器可产生高能X射线或电子线进行放疗。
2.技术
三维适形放疗(3D-CRT):能使放射野的形状与肿瘤形状一致,较好地conform(适形)肿瘤靶区,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通过CT等图像获取肿瘤及周围组织的三维信息,制定精确的放疗计划。
调强适形放疗(IMRT):在3D-CRT基础上,能对靶区不同部位给予不同剂量的照射,进一步提高靶区剂量分布的适形度和均匀性,更大程度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例如对于靠近重要器官(如脊髓、心脏等)的肺癌肿瘤,IMRT可更精准地避开重要器官,降低正常组织受量。
图像引导放疗(IGRT):利用影像学设备(如锥形束CT等)在放疗前、中、后对肿瘤及周围组织进行实时成像,根据肿瘤位置的变化调整放疗计划,确保放疗精准性。尤其对于呼吸运动导致肿瘤位置有变化的患者,IGRT能有效提高放疗精度。
三、放疗计划制定
1.确定靶区
大体肿瘤靶区(GTV):指通过各种检查手段能发现的具有一定形态和大小的肿瘤原发病灶及转移病灶。例如通过CT可见的肺部肿瘤病灶及转移的淋巴结等。
临床靶区(CTV):是GTV加上肿瘤可能侵犯的范围和亚临床病灶。比如肺癌可能侵犯的邻近组织区域等。
计划靶区(PTV):考虑到呼吸运动、摆位误差等因素,在CTV基础上扩大的区域,以确保在放疗过程中肿瘤能够被充分照射。
2.确定放疗剂量: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患者身体状况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来说,非小细胞肺癌早期患者可能给予根治性放疗剂量,总剂量通常在60-70Gy左右,分割为2Gy/次,每周5次;对于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常采用同步放化疗的模式,放疗剂量也多在60Gy左右;小细胞肺癌对放疗相对敏感,根治性放疗剂量一般在50-60Gy左右。同时要考虑不同年龄患者的耐受差异,儿童患者放疗剂量需严格根据生长发育情况和耐受程度进行调整,避免过度照射影响正常组织发育;老年患者则要适当降低剂量,以减少放疗相关不良反应。
四、放疗过程
1.定位:患者需采取特定的体位并固定,常用体膜等固定装置,以保证每次放疗时肿瘤位置的重复性。通过CT等检查进行定位扫描,获取定位图像,为放疗计划制定提供依据。
2.摆位:患者按照定位时的体位要求躺在放疗设备上,放疗技师会根据定位标记进行精确摆位,确保肿瘤处于准确的放疗位置,误差通常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一般<2mm)。
3.放疗实施:患者在放疗过程中保持体位不动,放疗设备按照预定的放疗计划进行照射,整个过程患者一般无明显痛苦,但可能会有一些轻微的不适,如局部皮肤的轻度反应等。
五、放疗不良反应及处理
1.放射性肺炎
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咳嗽、气短、发热等症状,影像学检查可见肺部放射性损伤改变。
处理:轻者可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如止咳、平喘等;重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放疗后放射性肺炎发生风险可能更高,需加强监测和预防。
2.放射性食管炎
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等症状。
处理:一般给予对症治疗,如使用黏膜保护剂等,同时建议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吞咽功能可能相对较弱,更要注意饮食管理,防止因吞咽困难导致营养不良等问题。
3.骨髓抑制
表现:主要表现为血常规中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减少,患者可能出现感染、出血、贫血等相关症状。
处理:根据血常规减少的程度进行相应处理,如白细胞明显减少时可使用升白细胞药物,严重时可能需要暂停放疗并进行抗感染等治疗。对于儿童患者,骨髓抑制的影响需要特别关注,因其造血功能相对脆弱,要密切监测血常规变化,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4.皮肤反应
表现:放疗部位皮肤可能出现红斑、干性脱皮、湿性脱皮等不同程度的反应。
处理:干性脱皮时可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等;湿性脱皮时要注意局部清洁,预防感染,可使用一些促进皮肤修复的药物。对于皮肤较为敏感的患者(如女性胸部放疗时),要更加注意皮肤护理,选择合适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
六、放疗后的随访
放疗结束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一般在放疗后1-2个月进行首次随访,通过胸部CT等检查评估肿瘤控制情况、放疗不良反应恢复情况等。之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定期随访,通常每3-6个月进行一次胸部CT等检查,以及时发现肿瘤复发、转移等情况或放疗相关远期不良反应,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随访的频率和具体检查项目可能会有所调整,例如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增加相关心脏方面的检查随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