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与心脏病有何区别
心脏病是心脏疾病总称,范畴宽泛,包括多种类型,冠心病是其特定类型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二者病理机制不同,心脏病不同类型病理机制各异,冠心病基本病理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表现多样,心脏病不同类型表现不同,冠心病有典型及不典型胸痛等表现;诊断方法有别,心脏病依类型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冠心病靠心电图等多种检查;治疗原则不同,心脏病多需手术或对症等治疗,冠心病有一般、药物及介入或旁路移植等治疗,需准确鉴别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定义与范畴
1.心脏病:是心脏疾病的总称,涵盖多种类型,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多因胎儿时期心脏发育异常所致,如遗传因素、孕期母亲感染等可增加患病风险)、风湿性心脏病(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累及心脏瓣膜引起)、心肌病(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多种因素相关,如扩张型心肌病部分有家族遗传倾向)、心律失常(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引发,多种因素可诱发,如电解质紊乱、心脏病变等)等,其范畴更为宽泛,涉及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多种异常情况。
2.冠心病:属于心脏病的一种特定类型,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进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其发病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如高龄(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逐渐出现退变等变化,患病风险增加)、男性(一般在更年期前发病率低于女性,更年期后逐渐接近女性发病率)、高脂血症(血液中脂质成分升高,易沉积在血管壁形成粥样斑块)、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粥样硬化发生)、糖尿病(可导致血管病变,影响冠状动脉)、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粥样硬化进程)、缺乏运动、不健康饮食等。
二、病理机制
1.心脏病:不同类型心脏病病理机制各异,以先天性心脏病为例,若为房间隔缺损,是在胚胎发育时期原始心房间隔发育、融合、吸收异常,导致左右心房之间残留未闭的缺损通道;风湿性心脏病主要是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心脏瓣膜,引发炎症反应,长期可导致瓣膜粘连、增厚、钙化等病变;心肌病中,扩张型心肌病可能与基因变异、病毒感染后心肌持续炎症损伤等有关,导致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扩大。
2.冠心病:基本病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是关键因素之一,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脂质成分易沉积在冠状动脉内膜下,逐渐形成粥样斑块,使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随着斑块的进展,可能出现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等情况,进一步加重血管狭窄甚至阻塞,导致心肌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临床事件。
三、临床表现
1.心脏病:不同类型表现多样,先天性心脏病轻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重者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活动耐力差、口唇发紫等表现;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疾病早期可能有关节疼痛等前驱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心悸、气短、乏力、咳嗽、下肢水肿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急性左心衰竭表现;心律失常患者可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黑矇,严重时可发生晕厥、猝死,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症状特点有所差异,如房颤患者可有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等表现。
2.冠心病: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痛,多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食等情况下诱发,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内侧等,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牙痛、咽痛等,易被忽视,还有些患者可发生心肌梗死,出现剧烈而持久的胸痛,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甚至可出现休克、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四、诊断方法
1.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主要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清晰显示心脏结构的异常,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的部位、大小等;风湿性心脏病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抗链球菌溶血素O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心脏瓣膜的形态、结构及运动情况,判断瓣膜病变程度;心肌病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症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等检查,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肌的厚度、运动及心脏功能,心脏磁共振成像对心肌病的病因诊断、病情评估等有重要价值。
2.冠心病:常用的诊断方法有心电图检查,包括静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Holter)等,静息心电图可发现ST-T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动态心电图可记录较长时间内心电活动,发现发作性心肌缺血;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狭窄部位及程度等;此外,还有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如肌钙蛋白等)、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肌运动情况、心室壁运动异常等)、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等检查方法。
五、治疗原则
1.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多需要通过手术治疗,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可根据病情选择介入封堵或外科手术修补;风湿性心脏病的治疗包括抗风湿治疗(如使用青霉素消除链球菌感染、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抗炎)、对症治疗(如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改善心室重构等),病情严重时需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等手术治疗;心肌病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进行治疗,如使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改善心功能,对于有严重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等,部分心肌病如酒精性心肌病在戒酒等治疗后可能病情改善。
2.冠心病:治疗原则包括改善心肌缺血、减轻症状,预防心肌梗死和猝死,改善预后。一般治疗包括lifestylemodification,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稳定斑块)、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等;对于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可考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开通狭窄血管,恢复心肌供血,病情特别严重不适合PCI的患者可能需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总之,心脏病是一个大的范畴,冠心病是其中特定的一种类型,二者在定义、病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存在诸多区别,临床中需准确鉴别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