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和心梗的区别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的心脏病,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表现为发作性胸痛等,诊断常用心电图等,治疗包括一般、药物及再灌注等;心梗是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致心肌坏死,表现为持久剧烈胸痛等,诊断靠心电图等,治疗关键是再灌注并结合监护、药物等,不同人群在各方面表现及治疗等有差异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脂质代谢异常是重要因素,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不同年龄人群发病风险不同,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风险逐渐增加;男性在绝经前发病风险高于女性,绝经后女性发病风险接近男性;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冠心病发病风险显著升高;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也会增加。
心梗:是心肌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管持续、完全闭塞,使得心肌细胞因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发生坏死。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年龄方面,中老年人更易发生;男性发病风险相对高于女性;有冠心病基础、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的人群,心梗发病风险明显升高;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大量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诱发心梗。
二、临床表现
冠心病:常见症状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等亦可诱发,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舌下含用硝酸甘油后可缓解。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无症状心肌缺血,仅在检查时发现心肌缺血的证据。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症状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女性患者胸痛症状可能不如男性典型等。
心梗:典型症状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疼痛程度较心绞痛更剧烈,持续时间可达数小时或更长,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部分患者疼痛部位不典型,可在上腹部、颈部、下颌等部位,容易被误诊。还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上腹胀痛等;心律失常、低血压和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表现。不同人群表现可能不同,比如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梗时,症状可能不典型,更容易出现无痛性心梗等情况。
三、诊断方法
冠心病:常用检查方法有心电图,静息时心电图约半数患者在正常范围,也可能有非特异性ST段和T波异常,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移位,如ST段压低≥0.1mV,T波倒置等;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图,能发现ST-T改变和各种心律失常,出现时间与患者的活动和症状相对照;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能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如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提供依据。不同年龄人群进行检查时的耐受性等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对一些检查操作的耐受性稍差;男性和女性在检查配合度上可能有差异;有不同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检查前的准备等也会有相应调整,比如有吸烟史的人群需要在检查前做好相关准备等。
心梗:心电图是诊断心梗的重要方法,起病数小时内可无异常,或出现高尖T波,数小时后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T波倒置,亚急性期ST段回到基线,T波平坦或倒置,慢性期T波可恢复正常或持续倒置、低平;心肌损伤标志物测定,肌钙蛋白(cTnI或cTnT)是诊断心梗的敏感指标,在起病3-4小时后升高,cTnI于11-24小时达高峰,7-10天降至正常,cTnT于24-48小时达高峰,10-14天降至正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起病后4小时内增高,16-24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其高峰出现时间是否提前有助于判断溶栓治疗是否成功;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室壁运动异常、心室壁瘤等,有助于心梗的诊断及并发症的检测。不同人群在这些检查的实施和结果判读上可能存在差异,比如儿童发生心梗的情况极少,诊断方法的应用与成人有很大不同,而特殊病史人群如肾功能不全患者在肌钙蛋白等指标的代谢等方面可能影响结果判读等。
四、治疗原则
冠心病:治疗目的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和减轻心肌耗氧,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如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等)等;再灌注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不同年龄人群在药物选择和治疗方式的耐受性等有差异,比如儿童一般不涉及冠心病的常规药物治疗和再灌注治疗;老年患者在药物使用时需更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等;男性和女性在一些药物的代谢等方面可能有不同特点,治疗方案的选择也需综合考虑;有不同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治疗方案需个体化调整,如糖尿病患者在药物选择上需考虑对血糖的影响等。
心梗: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再灌注治疗)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和各种并发症。再灌注治疗是关键,包括溶栓治疗(常用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等,但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PCI和CABG。同时需进行监护和一般治疗,如休息、吸氧、监测生命体征等,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抗凝、减轻心肌耗氧、改善心肌重构等药物治疗。不同人群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比如老年心梗患者在再灌注治疗时需评估其心功能、肝肾功能等耐受性;女性心梗患者在治疗中需关注激素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有特殊病史的人群如肝肾功能不全者在药物选择和治疗操作上需谨慎调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