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肺肿瘤
肺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良性生长缓慢、边界清、不转移,大的可能压迫组织;恶性肺癌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有多种表现和转移途径。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病史等有关。诊断靠影像学、病理学、肿瘤标志物检查。治疗上良性小无症状随访,大或恶变手术;恶性肺癌有手术、放疗、化疗、靶向、免疫等治疗方式。
一、肺肿瘤的定义
肺肿瘤是指发生在肺部的肿瘤性病变,分为良性肺肿瘤和恶性肺肿瘤(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肺肿瘤)。肿瘤是机体细胞在各种始动与促进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二、肺肿瘤的分类及特点
(一)良性肺肿瘤
1.来源与特点:良性肺肿瘤可来源于肺的不同组织,如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的腺瘤等。这类肿瘤生长速度通常较为缓慢,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楚,一般不会发生转移。例如错构瘤,是肺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主要由支气管壁各种正常组织成分错乱组合而形成,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胸部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
2.对机体的影响:多数良性肺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较小,若肿瘤较小且无症状,可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但少数较大的良性肺肿瘤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引起相应的症状,如压迫气管可导致呼吸困难等。
(二)恶性肺肿瘤(肺癌)
1.组织学类型及特点
非小细胞肺癌:包括腺癌、鳞状细胞癌等。腺癌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多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常为周围型,生长速度相对较慢,但早期可发生血行转移。鳞状细胞癌多起源于段或亚段的支气管黏膜,多见于老年男性,与吸烟关系密切,通常为中央型,生长速度相对缓慢,转移相对较晚。
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较高,生长迅速,较早出现转移,多起源于大支气管,常为中央型,癌细胞呈小圆形或燕麦形,细胞质少,形似淋巴细胞,内分泌型可产生多种异位激素。
2.临床表现与转移:肺癌早期症状常不典型,可能仅有咳嗽、咳痰等类似呼吸系统疾病的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肺癌的转移途径主要有直接扩散、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淋巴转移可转移至肺门淋巴结、纵隔淋巴结等;血行转移可转移至脑、骨、肝等远处器官。
三、肺肿瘤的发病危险因素
(一)年龄因素
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肺肿瘤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细胞修复能力减弱等原因,更容易受到各种致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肺肿瘤。例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肺癌的高发年龄在55-74岁之间。
(二)性别因素
在吸烟等相同暴露因素下,男性患肺癌的风险相对高于女性,但女性非吸烟相关的腺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这可能与女性内分泌等生理因素以及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三)生活方式因素
1.吸烟:吸烟是肺肿瘤尤其是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如苯并芘等,长期吸烟可导致支气管上皮细胞DNA损伤,引发细胞癌变。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患肺肿瘤的风险越高。例如,每天吸烟20支以上,吸烟超过20年的人群,肺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
2.空气污染:包括室内空气污染和室外空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如烹饪时产生的油烟、室内燃煤产生的煤烟等;室外空气污染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等。这些污染物中含有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长期暴露于污染环境中会增加肺肿瘤的发病风险。
3.职业暴露:某些职业环境中存在致癌物质,如长期接触石棉、砷、铬、镍等物质的职业人群,患肺肿瘤的风险明显增高。例如,石棉工人患肺癌和间皮瘤的几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四)病史因素
某些肺部基础疾病也可能增加肺肿瘤的发病风险,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其肺部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细胞反复损伤修复,可能导致癌变几率增加。此外,有肺部肿瘤家族史的人群,患肺肿瘤的遗传易感性增加。
四、肺肿瘤的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是初步筛查肺肿瘤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肺部的占位性病变,但对于一些较小的、隐蔽部位的肿瘤可能难以发现,且分辨率相对较低。
2.胸部CT:胸部高分辨率CT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的细节,对于发现早期肺肿瘤、判断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具有重要价值。例如,能够发现直径小于1cm的肺部结节,并对其性质进行初步评估。
3.磁共振成像(MRI):在评估肺肿瘤是否侵犯纵隔、血管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对于判断肿瘤与大血管的关系等具有独特的作用,但一般不作为肺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二)病理学检查
1.痰细胞学检查:收集患者痰液,查找癌细胞,若找到癌细胞则有助于诊断肺癌,但该方法的阳性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肿瘤的部位、痰液的收集质量等。
2.支气管镜检查:对于中央型肺癌,可直接观察支气管内病变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
3.经皮肺穿刺活检:对于周围型肺肿瘤,可在CT等引导下进行经皮肺穿刺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诊断,但该检查有引起气胸等并发症的风险。
(三)肿瘤标志物检查
一些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等在肺肿瘤的诊断中有一定的辅助价值,但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肺肿瘤,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有限,通常作为辅助诊断和病情监测的指标。
五、肺肿瘤的治疗原则
(一)良性肺肿瘤的治疗
对于较小且无症状的良性肺肿瘤,可定期随访观察;对于较大的、有症状的良性肺肿瘤或怀疑有恶变可能的良性肺肿瘤,通常采取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切除后一般预后较好。
(二)恶性肺肿瘤(肺癌)的治疗
1.手术治疗:早期肺癌患者若身体状况允许,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可切除肿瘤组织,达到根治的目的。手术方式包括肺叶切除术、全肺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等情况而定。
2.放疗:利用放射线杀死癌细胞,可用于术前缩小肿瘤体积、术后辅助治疗以及晚期肺癌的姑息治疗等。放疗可以缓解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
3.化疗: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伤癌细胞,可用于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以及晚期肺癌的全身治疗。化疗药物有多种,如铂类联合紫杉醇等方案常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依托泊苷联合顺铂等方案常用于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4.靶向治疗:对于有特定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可使用靶向治疗药物,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阳性的肺癌患者可使用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靶向药物,靶向治疗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点,但需要进行基因检测以选择合适的患者。
5.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近年来在肺癌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于一些晚期肺癌患者可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