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膜性肾病治疗
二期膜性肾病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并发症防治和病情监测。一般治疗涉及休息与活动及饮食调整;药物治疗有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联合烷化剂、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和其他药物(如ACEI/ARB类药物);需防治血栓、栓塞及感染等并发症;并通过尿常规、肾功能、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进行病情监测,不同年龄段患者在各方面需有相应调整和注意事项。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活动:
对于二期膜性肾病患者,若病情处于稳定期,可适当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等,以增强体质,但应避免剧烈运动。若患者有明显水肿、大量蛋白尿等情况,需适当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病情恢复。这是因为过度劳累可能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影响病情的稳定。不同年龄的患者休息与活动的程度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过度休息可能会影响其身体发育,所以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鼓励适当活动;而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活动需更加谨慎,根据自身耐受程度进行调整。
注意避免感染等诱发因素,因为感染可能会导致膜性肾病病情加重。不同性别患者在休息与活动方面一般无特殊差异,但女性患者若处于妊娠期,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病情,根据病情调整休息与活动量,因为妊娠期身体负担加重,可能影响肾脏功能。
2.饮食:
蛋白质摄入:一般建议优质低蛋白饮食,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例如,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或轻度下降的患者,蛋白质摄入量可控制在0.8-1.0g/(kg·d);若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下降,则需进一步降低蛋白质摄入量。优质蛋白如瘦肉、鸡蛋、牛奶等,因为这些蛋白质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既能满足身体基本需求,又能减少含非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质摄入,减轻肾脏负担。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长发育需要,蛋白质摄入需在保证低蛋白的前提下尽量满足营养需求;老年患者则要兼顾营养和肾脏负担,合理选择蛋白质来源和摄入量。
盐分摄入:限制盐分摄入,每日盐摄入量应小于3g。过多盐分摄入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水肿,对于已有水肿的二期膜性肾病患者尤为重要。不同性别患者在盐分摄入上无本质区别,但女性患者若合并高血压等情况,更需严格限制盐分摄入。
水分摄入:根据患者尿量情况调整水分摄入,若尿量正常,无明显水肿,水分摄入可不严格限制;若有水肿或少尿,则需限制水分摄入,一般每日入量为前一日尿量加上500ml左右。儿童患者由于肾脏浓缩稀释功能不完善,水分摄入的调整需更加精细;老年患者肾脏功能减退,对水分的调节能力下降,更要密切关注尿量和水肿情况来调整水分摄入。
二、药物治疗
1.免疫抑制剂:
糖皮质激素联合烷化剂:如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等。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免疫炎症反应,环磷酰胺等烷化剂可以抑制B淋巴细胞的增殖,减少抗体生成。研究表明,对于部分中、高危的二期膜性肾病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烷化剂治疗可以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能。但这类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如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感染、骨质疏松、血糖升高、血压升高等;环磷酰胺可能引起骨髓抑制、出血性膀胱炎、性腺抑制等。对于儿童患者,使用这类药物需谨慎,因为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要权衡治疗收益和潜在风险;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药物副作用的耐受性较差,使用时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并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环孢素等。环孢素可以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从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研究显示,环孢素对于膜性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减少尿蛋白。他克莫司的作用机制与环孢素类似。这类药物也有副作用,如环孢素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高血压、高钾血症等;他克莫司可能引起血糖升高、神经毒性等。儿童患者使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密切监测肾功能等指标;老年患者使用时需关注其基础肾功能情况,以及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导致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2.其他药物:
ACEI/ARB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如贝那普利、氯沙坦等。这类药物可以通过降低肾小球内压,减少尿蛋白,同时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对于二期膜性肾病患者,无论是否伴有高血压,都可以使用这类药物来保护肾脏功能。但需要注意,这类药物可能导致血钾升高,对于已有高钾血症的患者要慎用。儿童患者使用时要根据体重等调整剂量,密切监测血钾等指标;老年患者若合并肾功能不全,使用时需注意药物对肾功能的影响,定期复查肾功能和血钾。
三、并发症的防治
1.血栓、栓塞并发症:
二期膜性肾病患者由于大量蛋白尿导致低蛋白血症,血液呈高凝状态,容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如肾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对于存在高凝状态的患者,可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但使用抗凝药物时要注意出血风险,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儿童患者使用抗凝药物需非常谨慎,因为其凝血机制与成人不同,要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剂量,并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凝血功能减退或合并其他出血风险因素,使用抗凝药物时需权衡血栓形成风险和出血风险,定期复查凝血相关指标。
2.感染:
由于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要注意预防感染,如保持环境清洁、注意个人卫生等。一旦发生感染,要根据感染的病原体合理选择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儿童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注意预防感染,如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等;老年患者由于免疫功能衰退,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要及时就医,积极治疗感染,同时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病情监测
1.尿常规:
定期监测尿常规,观察尿蛋白、红细胞等指标的变化。通过尿常规可以初步了解肾脏的损伤情况以及治疗效果。例如,尿蛋白量的变化可以反映肾脏的滤过功能和治疗后蛋白尿的控制情况。儿童患者由于不能准确表达自身不适,定期尿常规监测尤为重要,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可能逐渐减退,也需要定期监测尿常规来早期发现肾脏问题。
2.肾功能:
监测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评估肾脏功能的变化。血肌酐和尿素氮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通过定期监测可以了解患者肾脏功能的进展情况。儿童患者的肾功能指标与成人不同,有其自身的正常范围,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等因素来判断肾功能是否正常;老年患者本身肾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减退,监测肾功能变化对于调整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3.24小时尿蛋白定量: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患者的蛋白尿情况,是评估二期膜性肾病病情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定期进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儿童患者收集24小时尿液可能相对困难,需要医护人员和家长的密切配合;老年患者收集尿液时要注意方法正确,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