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胰腺炎是什么病
慢性胰腺炎是胰腺组织和功能持续性损害的进展性疾病,病因包括酒精、胆道疾病、遗传、自身免疫等因素,病理有胰腺实质、胰管改变及外内分泌功能改变,临床表现有腹痛、消化不良、糖尿病表现等,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一般、药物、内镜、手术治疗,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有关,早期规范治疗预后较好,否则较差
一、定义
慢性胰腺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胰腺组织和功能的持续性损害,胰腺出现慢性炎症性改变的疾病。它是一种进展性疾病,可导致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同程度受损。
二、病因
1.酒精因素:长期大量饮酒是常见病因之一。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可直接损伤胰腺细胞,促使胰液内蛋白含量增加,形成蛋白栓子阻塞胰管;同时刺激胰腺分泌旺盛,导致胰管内压力增高,引发胰腺腺泡坏死,逐渐发展为慢性胰腺炎。在长期饮酒的人群中,慢性胰腺炎的发病风险显著升高,尤其男性长期大量饮酒者更易受影响。
2.胆道疾病: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等胆道疾病可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导致胰管内压力升高,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损伤胰腺组织,进而引发慢性胰腺炎。女性胆道疾病患者发生慢性胰腺炎的风险相对需关注,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因胆道疾病引发慢性胰腺炎的机制相似,但年龄较小人群胆道疾病相对较少见,而中老年人群胆道疾病发生率较高,更需警惕由此引发慢性胰腺炎。
3.遗传因素:部分慢性胰腺炎具有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突变可使胰腺对损伤因素的敏感性增加,导致胰腺更容易发生慢性炎症改变。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其发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不同遗传背景的人群发病风险差异与特定的基因突变类型相关。
4.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自身免疫因素导致慢性胰腺炎的典型类型,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胰腺组织,引起胰腺炎症反应,长期炎症刺激可导致胰腺组织纤维化等慢性改变。自身免疫因素引发的慢性胰腺炎在不同性别、年龄人群中均可发生,但可能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发的人群中有一定的发病倾向。
5.其他因素:高钙血症、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情况可影响胰腺的正常代谢,导致胰腺组织损伤,引发慢性胰腺炎;腹部外伤、胰腺手术等也可能损伤胰腺组织,在恢复过程中逐渐发展为慢性胰腺炎;某些病毒感染(如腮腺炎病毒、肝炎病毒等)也可能与慢性胰腺炎的发生有一定关联,但相对较为少见。
三、病理改变
1.胰腺实质改变:胰腺腺泡萎缩、消失,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胰腺质地变硬。不同程度的腺泡萎缩和纤维组织增生程度不同,严重时胰腺实质可大量被纤维组织替代。
2.胰管改变:胰管可出现扩张、狭窄、结石形成等改变。胰管扩张可能是由于胰管内压力增高或胰管梗阻引起,狭窄可导致胰液引流不畅,进一步加重胰腺的炎症和纤维化,结石形成又会阻碍胰液排出,形成恶性循环。
3.胰腺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改变:外分泌功能受损表现为胰酶分泌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尤其是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内分泌功能改变主要是胰岛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可导致血糖升高,引发糖尿病等并发症。
四、临床表现
1.腹痛:是慢性胰腺炎最常见的症状,多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可放射至背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钝痛、胀痛或剧痛。疼痛程度和发作频率因人而异,饮酒、进食油腻食物等常可诱发疼痛发作。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腹痛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因个体耐受程度不同而有差异。
2.消化不良:患者可出现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由于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胰酶分泌不足,影响食物的消化分解,导致食物在肠道内不能充分消化吸收,引起腹泻,粪便常呈油腻状,即脂肪泻。长期消化不良可导致患者体重减轻、营养不良。
3.糖尿病表现:当胰腺内分泌功能受损严重时,患者可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糖尿病症状。由于胰岛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血糖升高,出现相应的代谢紊乱表现。
4.其他表现: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包块,是由于胰腺假性囊肿形成或胰腺实质纤维化所致;病情严重者可出现黄疸,多是由于胰头纤维化或肿大的胰头压迫胆总管引起胆道梗阻所致。
五、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尿淀粉酶:在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时,血、尿淀粉酶可轻度升高,但在缓解期多正常或轻度异常。
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如胰功肽试验(N-苯甲酰-L-酪氨酰对氨基苯甲酸试验,BT-PABA试验),患者口服BT-PABA后,尿中对氨基苯甲酸排出量减少,提示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
血糖和糖耐量试验:用于检测是否存在胰腺内分泌功能受损引起的血糖异常,如糖尿病患者可出现血糖升高、糖耐量异常等表现。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发现胰腺实质回声不均匀、胰管扩张或狭窄、胰腺钙化等改变,但对于早期病变或较轻病变的敏感性相对较低。
CT检查:是诊断慢性胰腺炎的重要手段,可清晰显示胰腺大小、形态、胰管扩张情况、胰腺钙化及假性囊肿等病变,能较为准确地判断胰腺的病理改变程度。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胰管系统显示更为清晰,能明确胰管有无扩张、狭窄及结石等情况,有助于慢性胰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六、治疗
1.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患者需严格戒酒,避免进食高脂、高蛋白食物,以减轻胰腺负担。建议少食多餐,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证营养均衡。不同年龄人群在饮食调整上需根据其生长发育需求或身体状况进行适当调整,如儿童患者需保证足够的营养供应以支持生长发育,同时避免加重胰腺负担的食物。
营养支持:对于出现营养不良的患者,需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补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纠正营养不良状态。
2.药物治疗
胰酶替代治疗:补充胰酶制剂以改善消化不良症状,常用药物有胰酶肠溶胶囊等。通过补充外源性胰酶,帮助消化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质等。
抑制胰液分泌药物:如奥曲肽等,可抑制胰腺分泌,减轻胰腺的自身消化。
控制血糖药物:对于出现糖尿病的患者,根据病情可选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但具体药物选择需遵循内分泌疾病相关治疗原则,且需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3.内镜治疗:对于胰管狭窄、结石等病变,可通过内镜进行胰管扩张、取石等治疗,以改善胰液引流。
4.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胰腺假性囊肿、胰管结石引起的梗阻等)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胰腺切除术、胰管减压术等。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胰腺病变情况综合决定。
七、预后
慢性胰腺炎的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有关。早期诊断、规范治疗的患者,病情可得到一定控制,症状缓解,生活质量可得到改善;但如果病情反复发作,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胰腺功能严重受损、多器官功能衰竭等,预后较差,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寿命。不同个体的预后差异较大,与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对治疗的反应等多种因素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