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胸是什么病症
气胸是气体进入胸膜腔致积气的状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因包括肺部疾病、外伤、医源性因素等,发病机制是胸膜腔内压升高致肺压缩等。临床表现有胸痛、呼吸困难、咳嗽等,体征有胸廓饱满等。诊断靠影像学及病史体格检查。治疗有保守、排气及针对基础病治疗。预防上原发性要避免剧烈屏气等,继发性要积极治基础病、定期检查。
一、气胸的定义
气胸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胸膜腔是位于肺和胸壁之间的一个潜在腔隙,正常情况下其中没有气体,当各种原因导致气体进入胸膜腔后,就会引发气胸。
二、气胸的分类
(一)原发性气胸
1.好发人群及特点:多见于既往无肺部明显病变的健康人,尤其以瘦高体型的青壮年男性较为常见。其发生可能与肺尖部的肺大疱破裂有关,肺大疱的形成可能与遗传因素以及青春期身体发育过程中肺组织生长不协调等因素相关。
2.年龄因素影响:青少年处于身体发育阶段,肺组织的生长发育特点使其相对更容易出现肺大疱,从而增加原发性气胸的发生风险;而随着年龄增长,肺大疱的发生率会相对降低,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发病可能。
(二)继发性气胸
1.相关基础疾病:常继发于肺部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结核、肺癌等。在COPD患者中,由于气道阻塞,肺泡内压力升高,导致肺泡破裂,气体进入胸膜腔引发气胸;肺结核患者病灶破坏肺组织,也可导致气胸;肺癌患者肿瘤组织侵犯肺组织,同样可能引起气胸。
2.性别与生活方式影响:男性由于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肺部基础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因此继发性气胸中男性患者比例可能相对较高。长期吸烟会损伤气道和肺组织,使肺部对各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增加,进而增加继发性气胸的发生几率。
三、气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1.肺部疾病:如上述的COPD、肺结核、肺癌等肺部疾病是引发气胸的常见原因。另外,肺脓肿、肺囊性纤维化等疾病也可能导致气胸。
2.外伤:胸部受到外伤,如车祸、高处坠落、胸部撞击等,可导致肺部组织损伤,使气体进入胸膜腔引起气胸。这种情况在有明确胸部外伤史的人群中较为常见。
3.医源性因素:在一些医疗操作过程中可能引发气胸,比如胸腔穿刺、肺活检、气管插管等有创操作,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气体进入胸膜腔。
(二)发病机制
当气体进入胸膜腔后,会使胸膜腔内压力升高。正常情况下,胸膜腔内压力低于大气压,这种压力差维持着肺的扩张状态。当胸膜腔内压力升高超过大气压时,肺组织会被压缩,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如果气胸量较大,会导致纵隔移位,进一步影响心脏的功能,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四、气胸的临床表现
(一)症状
1.胸痛:大多数气胸患者会突然出现一侧胸痛,疼痛多为针刺样或刀割样,持续时间较短,但也可能持续存在。疼痛的程度与气胸的严重程度不一定完全成正比。例如,在原发性气胸中,部分瘦高体型青年可能突发较剧烈胸痛,但气胸量可能相对较小;而在继发性气胸中,由于往往合并基础肺部疾病,胸痛可能与基础疾病引起的胸痛有一定叠加,但本质是气体进入胸膜腔导致的胸膜受刺激疼痛。
2.呼吸困难:气胸发生后,肺被压缩,通气功能受限,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气胸量较小的患者可能仅在活动后出现气短,而气胸量较大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甚至不能平卧。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如COPD患者发生气胸时,呼吸困难症状往往会加重,因为其原本就存在肺功能受损的情况,气体进入胸膜腔进一步影响了肺的通气功能。
3.咳嗽: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咳嗽症状,多为刺激性干咳。咳嗽是由于气体刺激胸膜引起的反射性反应。
(二)体征
1.视诊:气胸侧胸廓可能饱满,呼吸运动减弱。例如,右侧气胸时,右侧胸廓起伏可能比左侧明显减弱。
2.触诊:气管可能向健侧移位,患侧触觉语颤减弱。因为患侧肺被压缩,传导语音的能力下降。
3.叩诊:患侧呈鼓音,正常肺组织叩诊为清音,而气体积聚的胸膜腔叩诊呈鼓音。
4.听诊:患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由于肺组织被压缩,气体传导声音的能力降低,所以呼吸音明显减弱或听不到。
五、气胸的诊断
(一)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气胸的重要方法。胸片上可见气胸线,即脏层胸膜与气体的分界,气胸线外为无肺纹理的透光区,肺组织向肺门方向压缩。对于一些少量气胸,胸部X线可能需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气胸线。例如,部分原发性气胸量较少时,可能仅表现为肺野外带的少量透亮区。
2.胸部CT检查:对于一些X线不易诊断的气胸,如局限性气胸或合并复杂情况的气胸,胸部CT检查更为敏感。它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肺组织压缩的程度、是否存在肺大疱等病变。在诊断继发性气胸时,胸部CT有助于发现基础肺部疾病的情况,如肺部肿瘤、肺结核病灶等。
(二)病史及体格检查结合
详细的病史询问很重要,如是否有胸部外伤史、基础肺部疾病史等。结合体格检查的体征,如气管移位、叩诊鼓音、呼吸音减弱等,有助于初步判断气胸的可能。例如,有COPD病史的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同时体格检查发现患侧胸廓饱满、叩诊鼓音等,应高度怀疑COPD合并气胸。
六、气胸的治疗
(一)保守治疗
1.适应证:对于少量气胸(气胸量小于20%),患者症状较轻,如仅轻度胸痛、呼吸困难,可采取保守治疗。让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吸氧可以提高血氧分压,促进气体吸收。一般来说,气体可以在1-2周内自行吸收。
2.年龄因素考虑: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肺组织弹性相对较好,少量气胸有一定的自行吸收可能,但仍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儿童的呼吸功能储备相对较低,所以在保守治疗过程中要更频繁地监测呼吸、血氧等指标,一旦病情有变化要及时处理。
(二)排气治疗
1.胸腔穿刺抽气:适用于少量气胸、呼吸困难较轻、心肺功能较好的患者。通过穿刺针将胸膜腔内的气体抽出,缓解症状。但对于多次发生气胸的患者,单纯胸腔穿刺抽气可能效果不佳。
2.胸腔闭式引流:对于中量或大量气胸,以及反复发作的气胸患者,通常需要进行胸腔闭式引流。通过闭式引流装置将胸膜腔内的气体持续引出,促使肺复张。在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时,要注意操作的无菌原则,防止感染。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如COPD患者,在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时要密切观察引流情况以及患者的呼吸功能改善情况,因为这类患者肺复张可能相对较慢,需要更长时间的引流观察。
(三)针对基础疾病的治疗
如果气胸是由继发性因素引起,如COPD、肺结核、肺癌等,在气胸治疗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例如,对于COPD患者,要给予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改善通气功能;对于肺结核患者,要进行抗结核治疗;对于肺癌患者,可能需要根据病情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相应治疗措施。这对于预防气胸的复发非常重要。
七、气胸的预防
(一)针对原发性气胸患者
瘦高体型的青少年要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屏气动作,如举重、俯卧撑、剧烈咳嗽等,这些动作可能会诱发肺大疱破裂导致气胸。同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但要注意运动的适度性。
(二)针对继发性气胸患者
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COPD患者要规范治疗,戒烟,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和颗粒,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因为呼吸道感染会加重肺部炎症,增加气胸的发生风险。定期进行肺部检查,如胸部CT等,以便早期发现肺部病变并及时处理。对于肺癌患者,要遵循肿瘤的规范治疗方案,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