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糖尿病足的知识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慢性并发症,由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感染等致足部病变,有初期、中期、后期表现,预防需足部检查、护理及控血糖血脂血压,治疗要控血糖、改善循环、抗感染及创面处理。
一、糖尿病足的定义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足部病变的总称,包括足部溃疡、感染、深层组织破坏等,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二、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
1.神经病变
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神经纤维变性、断裂等,引起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病变。感觉神经病变使患者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无法及时感知足部的损伤、温度变化等,例如患者可能踩伤足部却不自知;运动神经病变会导致足部肌肉失去正常的神经调控,出现足部畸形,如爪形趾、马蹄足等,改变足部受力分布,增加足部溃疡风险。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延长,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会增加,老年患者可能因长期高血糖及身体机能衰退,神经病变更为明显。
女性糖尿病患者在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影响下,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可能有其特点,但总体机制与男性类似,主要是高血糖对神经的损伤。
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糖尿病患者,如长期缺乏运动、吸烟等,会加重神经病变的进展。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进一步加重神经的缺血缺氧,加速神经病变。
有糖尿病病史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神经病变的风险显著升高,高血糖持续刺激会不断损伤神经组织。
2.血管病变
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病变主要包括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会使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导致足部血液供应减少。微血管病变影响足部微循环,使足部组织营养供应不足。例如,下肢动脉狭窄的患者,足部皮肤会变得干燥、苍白,足部脉搏减弱或消失。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发生情况不同,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更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女性糖尿病患者在更年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血管病变的风险可能增加。长期吸烟、高盐高脂饮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会加速血管病变的发展,使足部缺血情况更严重。有糖尿病病史且血糖、血脂、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血管病变进展迅速。
3.感染
足部皮肤破损是感染的重要诱因,由于糖尿病患者足部感觉减退,容易发生微小的皮肤破损,而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滋生,一旦破损处被细菌感染,就可能引发足部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容易向深部组织蔓延。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皮肤完整性的维护能力不同,老年患者皮肤较为脆弱,更容易出现破损。女性糖尿病患者在足部护理方面可能有不同的习惯,但都需注意避免足部破损引发感染。不注意足部卫生、长期穿着不合适鞋子导致足部摩擦破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会增加感染风险。有糖尿病足前期表现或已经出现足部轻微损伤的患者,感染风险大幅升高。
三、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
1.初期表现
足部皮肤干燥、脱皮,皮肤温度降低,足部动脉搏动减弱。患者可能感觉足部发凉,尤其是在寒冷环境下更为明显。不同年龄的患者对温度等感觉的敏感度不同,老年患者可能感觉减退更明显。女性患者可能因足部护理习惯差异,初期表现可能有不同细节,但总体症状相似。不注意足部保暖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会加重初期皮肤温度降低等表现。有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初期表现出现更早且更明显。
2.中期表现
出现足部溃疡,溃疡可发生在足底、足侧缘等部位,溃疡周围皮肤可能发红、肿胀。患者可能感觉足部疼痛,尤其是在行走或按压溃疡部位时。不同年龄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因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的感知和耐受与年轻患者不同。女性患者在足部溃疡疼痛时,可能因性别相关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不同的应对方式,但疼痛本身是共同的表现。长期行走、鞋子不合适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加重中期溃疡的发展。有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基础的糖尿病患者中期表现更为严重。
3.后期表现
感染向深部组织蔓延,可能出现骨髓炎等严重情况,足部出现恶臭,皮肤颜色发黑、坏死。患者全身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感染中毒症状。不同年龄患者对感染中毒症状的反应不同,老年患者可能感染中毒症状不典型,如发热不明显,但全身状况恶化可能更迅速。女性患者在后期感染时,由于身体整体状况的影响,恢复可能相对缓慢。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后期表现更为严重,且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四、糖尿病足的预防措施
1.足部检查
每天检查足部,包括足底、足趾间、足跟等部位,观察是否有破损、红肿、水疱等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检查频率和细致程度应有所调整,老年患者可借助放大镜等辅助工具更仔细检查。女性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方便的检查时间和方式,但要确保全面检查。保持规律的足部检查习惯,避免因忙碌等生活方式因素忽视足部检查。有糖尿病足高危因素(如神经病变、血管病变)的患者应增加检查频率,至少每周检查一次。
2.足部护理
保持足部清洁,每天用温水(温度不宜过高,37-40℃为宜)洗脚,洗脚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尤其是足趾间。选择合适的鞋子,鞋子要宽松、舒适、透气,避免穿尖头鞋、高跟鞋等,防止足部受压。不同年龄患者的鞋子选择需考虑足部形态和活动特点,老年患者足部可能有变形,应选择更贴合足部变形特点的鞋子。女性患者可选择美观与舒适兼具的合适鞋子,但首要考虑舒适和保护足部。避免赤脚行走,防止足部受伤。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足部皮肤的健康状态,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可改善全身状况,间接有利于足部护理。
3.血糖、血脂、血压控制
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尽量接近正常范围,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方式。糖尿病患者应遵循医生制定的降糖方案,规律用药,定期监测血糖。控制血脂,对于合并高脂血症的糖尿病患者,使用调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但具体药物需遵医嘱)将血脂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控制血压,高血压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应使用降压药物(如ACEI或ARB类药物等,具体药物遵医嘱)将血压控制在合适水平,一般目标为血压<130/80mmHg。不同年龄患者在血糖、血脂、血压控制时需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适用性,老年患者可能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应谨慎选择药物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女性患者在激素水平影响下,血糖、血脂、血压的控制可能有特殊情况,需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血糖、血脂、血压的控制至关重要,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等,能辅助药物治疗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五、糖尿病足的治疗原则
1.控制血糖
继续严格控制血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降糖方案,可选择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等,确保血糖稳定在合适范围,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但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如老年患者、有低血糖风险的患者等。
2.改善循环
可使用改善循环的药物,如前列腺素类似物等,增加足部血液供应。同时,对于血管病变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管重建手术,如血管旁路移植术等,但手术需严格评估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
3.抗感染治疗
根据创面分泌物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果感染累及深部组织甚至骨髓,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抗感染治疗,同时要注意局部创面的清创处理,清除坏死组织,保持创面清洁。
4.创面处理
对于足部溃疡创面,要定期清创,可采用外科清创、酶学清创等方法。使用合适的敷料覆盖创面,促进创面愈合,如水胶体敷料、藻酸盐敷料等。对于一些难治性溃疡,可能需要使用生长因子类药物促进创面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