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病是什么病
心脏瓣膜病是因先天性发育异常或后天风湿热、退行性改变等因素致瓣膜结构或功能异常,影响血流动力学和心脏功能的疾病。其病因包括先天性因素、风湿热、退行性改变、感染等;症状早期不明显,进展期有呼吸困难等,晚期出现右心衰竭表现;诊断依靠体格检查及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治疗有药物、手术、介入治疗三种方式;不同人群受其影响不同,儿童需谨慎选治疗方案,中青年要调整生活方式积极治疗,老年要全面评估选治疗方法,女性孕期要评估风险,同时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及其他病史也会影响病情,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各有应对的温馨提示。
一、心脏瓣膜病的定义
心脏瓣膜病是指心脏瓣膜因先天性发育异常或后天性因素,如风湿热、退行性改变、感染、创伤等,引起的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进而影响心脏正常的血流动力学,使心脏功能受损的一类疾病。
二、心脏瓣膜病的病因
1.先天性因素:部分患者出生时就存在心脏瓣膜发育异常,如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这种先天性结构异常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影响瓣膜功能。
2.风湿热:这是引起心脏瓣膜病的常见原因之一,主要是由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异常反应,攻击自身心脏瓣膜组织,导致瓣膜粘连、增厚、挛缩,最常累及二尖瓣。
3.退行性改变: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瓣膜会发生退行性变化,如瓣膜钙化、纤维化等,常见于老年人的主动脉瓣和二尖瓣。
4.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直接感染心脏瓣膜,导致瓣膜损伤、穿孔、赘生物形成等,破坏瓣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5.其他因素:如创伤、结缔组织病、药物等也可能导致心脏瓣膜病。胸部外伤可能直接损伤心脏瓣膜;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可引起自身免疫反应,累及心脏瓣膜;某些药物如芬氟拉明等可能导致瓣膜病变。
三、心脏瓣膜病的症状
1.早期症状:在疾病早期,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仅出现活动后乏力、心悸、气促等轻微不适,这些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2.进展期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这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此外,还可能出现咳嗽、咯血,这是由于肺淤血导致支气管黏膜下血管破裂或肺水肿引起。部分患者会出现胸痛、晕厥等症状,提示可能存在严重的主动脉瓣病变。
3.晚期症状:到了疾病晚期,患者会出现右心衰竭的表现,如食欲不振、腹胀、下肢水肿等,这是由于长期心脏功能受损,导致体循环淤血所致。
四、心脏瓣膜病的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听诊可以发现心脏杂音,这是心脏瓣膜病的重要体征之一。不同部位和性质的杂音可以提示不同的瓣膜病变。此外,还可以检查患者的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等右心衰竭的体征。
2.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脏瓣膜病的重要方法,它可以清晰地显示心脏瓣膜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准确判断瓣膜狭窄和关闭不全的程度。心电图可以记录心脏的电活动,了解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胸部X线检查可以观察心脏的大小和形态,以及肺部淤血的情况。心脏磁共振成像(MRI)和心脏CT等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心脏结构信息,对于复杂的心脏瓣膜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五、心脏瓣膜病的治疗
1.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和预防并发症。常用药物有利尿剂,可减轻心脏负担,缓解水肿症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可改善心脏功能;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和栓塞并发症;洋地黄类药物,可增强心肌收缩力。
2.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瓣膜修复术和瓣膜置换术。瓣膜修复术是通过修复受损的瓣膜,恢复其正常结构和功能,适用于瓣膜病变较轻、可修复的患者,具有保留自身瓣膜、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瓣膜置换术是用人工瓣膜替换病变的瓣膜,适用于瓣膜严重损坏无法修复的患者。人工瓣膜分为机械瓣和生物瓣,机械瓣耐久性好,但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物;生物瓣不需要长期抗凝,但使用寿命相对较短。
3.介入治疗:近年来,经导管介入治疗技术逐渐发展,如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等。这些介入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一些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高危患者。
六、不同人群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年龄因素
儿童:先天性心脏瓣膜病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对于儿童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的需求。早期诊断和干预非常重要,一些简单的先天性瓣膜病变可以通过介入治疗或手术进行矫正。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对儿童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如选择合适的人工瓣膜或进行瓣膜修复手术。同时,要加强术后的护理和康复训练,促进儿童身体的恢复。
中青年:中青年患者如果患有心脏瓣膜病,可能会受到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在疾病早期,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风湿热等,预防病情进展。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术后要按照医嘱进行康复和随访。
老年: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心脏瓣膜病的治疗风险相对较高。在治疗前,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耐受性。对于一些无法耐受手术的老年患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或介入治疗的方法缓解症状。同时,要加强对老年人的护理和生活照顾,注意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性别因素:女性在妊娠期如果患有心脏瓣膜病,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妊娠期心脏负担加重,可能导致病情恶化。在备孕前,女性患者需要咨询心脏科和妇产科医生,评估心脏功能和妊娠风险。如果病情允许,可以在严密监测下妊娠;如果病情严重,可能需要先进行心脏瓣膜手术治疗,再考虑妊娠。此外,女性在绝经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对于心脏瓣膜病患者,要更加关注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
3.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脏瓣膜病的发生风险和病情进展。患者应戒烟,同时避免吸二手烟。
饮酒:过量饮酒会影响心脏功能,对心脏瓣膜病患者不利。患者应限制饮酒量,最好戒酒。
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但心脏瓣膜病患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在疾病稳定期,可以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在病情严重或急性发作期,应避免运动,卧床休息。
饮食: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减少钠盐摄入,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营养的食物。
4.病史因素
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史:如冠心病、高血压等,会增加心脏瓣膜病的治疗难度和并发症发生风险。患者需要积极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心血管危险因素,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进行心血管疾病的筛查和评估。
有感染病史:特别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史的患者,心脏瓣膜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更容易再次发生感染。患者要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在进行口腔、泌尿生殖道等有创操作前,应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七、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孕妇:在妊娠期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和胎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产检和心脏超声检查。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如果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儿童: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在孩子进行预防接种、手术等操作时,要告知医生孩子的心脏瓣膜病病史。
3.老年人:家属要加强对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帮助其按时服药、定期复诊。注意观察老年人的症状变化,如出现呼吸困难加重、水肿等情况,及时送医治疗。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陪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