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什么病啊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有皮肤黏膜、全身、关节肌肉、肾脏、血液系统等多方面临床表现,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97年修订的分类标准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育龄女性、儿童、老年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定义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反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自身免疫系统紊乱,产生大量自身抗体,这些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二、发病原因
1.遗传因素:遗传在SLE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SLE患者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患SLE的风险比一般人群明显增高。某些基因位点与SLE的易感性相关,例如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区域的某些等位基因与SLE的发病密切相关。不同种族的SLE发病率存在差异,也提示遗传背景的影响。
2.环境因素
紫外线照射:紫外线(如日光中的紫外线B)可诱发SLE或加重病情。紫外线能使皮肤细胞的DNA发生改变,暴露自身抗原,从而激活免疫系统,导致自身抗体产生增加,引发免疫反应。
感染因素:某些病毒(如EB病毒、C型逆转录病毒等)感染可能与SLE的发病有关。病毒感染可改变细胞的抗原性,触发自身免疫反应。例如,EB病毒感染可能影响B淋巴细胞的功能,导致自身抗体产生异常。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肼屈嗪、普鲁卡因胺、异烟肼等)可能诱发药物性狼疮,其临床表现与SLE相似,但停药后病情可缓解。药物诱发SLE的机制可能是药物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结合形成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引发免疫反应。
三、临床表现
1.皮肤黏膜表现
面部红斑:约80%的患者会出现面部红斑,典型的为双侧颊部呈对称性的蝶形红斑,这是SLE较具特征性的皮肤表现。此外,还可能出现盘状红斑,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红斑,好发于头面部、颈部等暴露部位。
黏膜溃疡:患者可出现口腔或鼻腔黏膜的溃疡,疼痛明显,影响患者的进食和日常生活。
2.全身症状
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可为低热、中度发热,也有部分患者为高热。发热可以是SLE的首发症状,也可在病程中反复出现。
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活动耐力下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体重减轻:由于疾病的消耗以及全身状态不佳,部分患者会出现体重减轻的情况。
3.关节肌肉表现
关节疼痛:约9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可累及多个关节,以双手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膝关节等最为常见。疼痛可为对称性或非对称性,部分患者可伴有晨僵,但一般较类风湿关节炎轻。
肌肉无力:部分患者会出现肌肉无力,尤其在上肢抬举、下楼等动作时明显,严重者可影响肢体活动。
4.肾脏损害
蛋白尿:是肾脏受累的常见表现,尿液中可检测到大量蛋白质。蛋白尿的程度可轻可重,严重时可出现大量蛋白尿,导致低蛋白血症。
血尿:部分患者会出现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提示肾小球滤过膜受损。
水肿:由于蛋白尿导致低蛋白血症,以及肾脏功能受损引起水钠潴留,患者可出现水肿,常见于眼睑、下肢等部位。
5.血液系统表现
贫血:多数患者存在贫血,可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也可伴有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贫血的原因可能与红细胞破坏增加、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以及自身免疫性溶血等有关。
白细胞减少: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容易导致患者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的风险。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可引起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
6.免疫系统相关表现
自身抗体阳性:血清中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等。其中抗ds-DNA抗体对SLE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且其滴度与疾病的活动度相关;抗Sm抗体是SLE的特异性抗体,一旦出现,对SLE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四、诊断标准
目前广泛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97年修订的SLE分类标准。该标准包括11项指标,:
1.颊部红斑:固定红斑,扁平或高起,在两颧突出部位。
2.盘状红斑:片状高起于皮肤的红斑,黏附有角质脱屑和毛囊栓;陈旧病变可发生萎缩性瘢痕。
3.光过敏:对日光有明显的反应,引起皮疹,从病史中得知或医生观察到。
4.口腔溃疡:经医生观察到的口腔或鼻咽部溃疡,一般为无痛性。
5.关节炎:非侵蚀性关节炎,累及2个或更多的外周关节,有压痛、肿胀或积液。
6.浆膜炎:胸膜炎或心包炎。
7.肾脏病变:尿蛋白定量>0.5g/24小时或+++,或出现细胞管型,可为红细胞管型、血红蛋白管型、颗粒管型或混合管型。
8.神经病变:癫痫发作或精神病,除外药物或已知的代谢紊乱。
9.血液学疾病:溶血性贫血,或白细胞减少,或淋巴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
10.免疫学异常:抗ds-DNA抗体阳性,或抗Sm抗体阳性,或抗磷脂抗体阳性(包括抗心磷脂抗体、或狼疮抗凝物、或至少持续6个月的梅毒血清试验假阳性三者中具备一项阳性)。
11.抗核抗体:在任何时候和未用药物诱发“药物性狼疮”的情况下,抗核抗体滴度异常。
符合以上11项中4项或4项以上者,在除外感染、肿瘤和其他结缔组织病后,可诊断为SLE。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避免阳光直射,外出时使用遮阳伞、遮阳帽、防晒霜等防护措施。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病情活动期应卧床休息,缓解期可适当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心理支持:SLE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长,易反复,患者往往会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家人和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可用于缓解关节疼痛、发热等症状,如布洛芬等。但此类药物可能对胃肠道有一定刺激,使用时需注意观察患者胃肠道反应。
抗疟药:羟氯喹是常用的抗疟药,不仅可以控制皮疹,还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可延缓病情进展。但长期使用可能对视网膜有一定影响,需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SLE的基础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选用不同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但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带来较多不良反应,如感染风险增加、骨质疏松、血糖升高、血压升高、向心性肥胖等,需密切监测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处理。
免疫抑制剂:对于病情较重或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常需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活跃,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但也可能有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使用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SLE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可以妊娠,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妊娠前需评估病情活动度,一般要求病情稳定至少6个月以上,且糖皮质激素用量低于10mg/d。妊娠期间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同时,要加强孕期管理,定期进行产检,注意监测血压、尿蛋白等指标,预防子痫前期等并发症的发生。
2.儿童患者:儿童SLE的临床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往往起病较急,病情变化快,肾脏受累等情况较为常见。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选择药物,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需权衡利弊,根据儿童的体重等情况合理调整剂量。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如身高、体重、骨龄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生长发育问题。
3.老年患者:老年SLE患者多有基础疾病,且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因此在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上需要更加谨慎。要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肝肾功能损害的药物,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老年患者的病情可能不典型,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