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类风湿关节炎有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2010年分类标准和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诊断标准。2010年分类标准涉及关节受累情况、血清学指标、急性时相反应物、病程等方面并赋予积分;1987年诊断标准包括关节炎症持续时间至少6周、至少3个关节区域同时受累、对称性关节炎、有类风湿结节、类风湿因子阳性、手和腕X线有典型改变,符合7项中4项或以上可诊断,但需结合具体临床情况综合判断
一、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2010年分类标准
1.关节受累情况
低危组:1个大关节受累;中危组:2-10个关节受累(包括小关节和大关节);高危组:≥1个小关节受累且伴有血清学阳性。小关节通常指手关节(如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等),大关节包括膝关节、髋关节等。不同关节受累情况在分类标准中赋予不同的积分,用于综合评估患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性。例如,小关节受累会获得相对较高的积分,因为类风湿关节炎常以小关节受累起病且具有特征性。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患类风湿关节炎的表现可能有差异,但该分类标准对各年龄段通用。一般来说,青少年类风湿关节炎与成人类风湿关节炎在一些临床特征上有区别,但分类标准主要基于关节受累等核心因素。
生活方式: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生活方式对该分类标准的核心判断指标有直接影响,但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整体健康,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情管理有间接好处。
病史:既往是否有类似关节症状、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等病史会影响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判断。如有类风湿关节炎家族史,在评估时需综合考虑。
2.血清学指标
类风湿因子(RF):RF阳性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重要血清学指标。RF是一种自身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阳性率约为60%-70%。但RF阳性也可见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以及感染性疾病等。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抗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特异性较高,可达90%以上。其阳性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抗CCP抗体阳性者往往病情进展相对较快,关节破坏的风险较高。
血清学阳性在分类标准中是重要的积分项,RF和抗CCP抗体的检测结果会影响最终的分类评估。
3.急性时相反应物
红细胞沉降率(ESR):ESR增快可见于多种炎症性疾病,在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常明显升高。ESR反映了体内炎症的活跃程度,其数值升高提示关节炎症处于活动状态。
C反应蛋白(CRP):CRP也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通常升高。CRP水平的变化与疾病的活动度相关,病情缓解时CRP水平可下降。
急性时相反应物的升高程度在分类标准中作为积分依据,帮助判断关节炎症的活动情况。
4.病程
病程小于6周时,分类标准的积分计算会考虑病程因素。较短的病程可能提示疾病处于早期阶段,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是否符合类风湿关节炎的分类。随着病程延长,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破坏等特征会逐渐显现,分类积分也会相应变化。
二、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诊断标准
1.关节炎症持续时间
关节肿胀或疼痛持续至少6周。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指标,要求关节的炎症表现持续6周以上,以排除一些短期的、自限性的关节炎症情况。例如,一些感染性关节炎可能在短期内出现关节症状,但一般不会持续6周以上,而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炎症往往具有持续性。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对该时间指标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在判断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关节症状出现后病程进展相对缓慢,但仍需满足持续6周以上的关节炎症表现。
2.关节受累部位
14个关节区域中至少3个区域同时出现关节炎(这14个区域包括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膝、踝和跖趾关节)。这规定了类风湿关节炎常见的关节受累部位,强调多关节受累且以小关节为主的特点。小关节受累是类风湿关节炎区别于其他一些关节炎的重要特征之一,如大骨节病主要累及大关节,而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累及小关节。
不同性别在关节受累部位上一般没有明显的本质差异,但女性患类风湿关节炎的比例相对较高,在判断时需要考虑这一流行病学特点,对于女性患者出现符合部位的关节炎症更要警惕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
生活方式如长期从事手部精细工作的人群,手部关节受累的概率相对较高,在诊断时需要综合其工作因素和关节表现来判断是否符合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病史方面,如有既往关节外伤史但近期出现符合该部位的炎症表现,需要排除外伤等其他因素导致的关节炎后再考虑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
3.对称性关节炎
两侧关节同时受累(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或跖趾关节受累时,需两侧均有)。对称性关节炎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典型表现之一,与一些非对称性的关节炎如痛风性关节炎等相区别。痛风性关节炎常为单侧关节受累,而类风湿关节炎多为双侧对称受累。
年龄因素对对称性的判断没有直接影响,但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对称性关节炎的表现可能在严重程度等方面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对称性关节炎的表现相对不那么典型,但仍需满足两侧关节同时受累的基本要求。
生活方式一般不影响对称性关节炎的判断,但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
病史中如果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可能会增加类风湿关节炎出现对称性关节炎的可能性,需要在诊断时综合考虑。
4.类风湿结节
皮下出现类风湿结节是类风湿关节炎较特异的表现之一。类风湿结节多发生在关节伸侧受压部位等,其存在提示类风湿关节炎处于活动期。
年龄方面,儿童类风湿关节炎相对较少出现类风湿结节,而成人类风湿关节炎中类风湿结节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对于儿童患者,若出现类似表现需要考虑其他类型的关节炎。
性别上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类风湿结节发生率不同,但女性患者患类风湿关节炎的概率高,所以相对可能有更多女性患者出现类风湿结节。
生活方式与类风湿结节的关系不大,但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患者整体健康,对类风湿结节的观察和病情管理有辅助作用。
病史中如果患者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出现类风湿结节时更要考虑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
5.类风湿因子阳性
类风湿因子阳性(所用方法正常人群中的阳性率小于5%)。如前所述,类风湿因子阳性对类风湿关节炎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假阳性。
年龄因素对类风湿因子阳性率的影响不大,但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后患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性评估需要结合其他指标。例如,老年人出现类风湿因子阳性,同时有符合上述关节表现等情况,更支持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
性别上,女性类风湿因子阳性率相对可能略高,但这不是绝对的诊断依据。
生活方式一般不影响类风湿因子的检测结果,但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患者免疫系统的稳定,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病情判断有间接意义。
病史中如果患者有感染病史,可能会出现类风湿因子假阳性,需要在诊断时仔细鉴别。
6.X线表现
手和腕的X线片显示有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放射学改变,包括关节周围骨质疏松、关节间隙狭窄、骨质侵蚀等。X线表现是判断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破坏程度和病情分期的重要依据。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出现上述改变。
年龄因素影响X线表现的解读,儿童患者的骨骼发育尚未成熟,X线表现与成人不同,需要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来判断是否符合类风湿关节炎的X线改变。例如,儿童可能出现骨骺改变等不同于成人的表现。
性别对X线表现没有本质影响,但女性患者患类风湿关节炎的概率高,在观察X线表现时要考虑这一因素。
生活方式与X线表现的直接关系不大,但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患者保持关节功能,间接影响X线表现的观察。
病史中如果患者有既往关节外伤史,X线可能会有类似骨质破坏等表现,需要与类风湿关节炎的骨质侵蚀等表现相鉴别。
符合以上7项中4项或4项以上者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诊断标准都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不能仅依靠单一指标来确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