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胃肠炎
慢性胃肠炎是胃黏膜和肠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感染、饮食、药物、自身免疫、遗传、精神心理等因素,临床表现有胃部和肠道症状,诊断靠胃镜、结肠镜、幽门螺杆菌检测、实验室检查等,治疗分病因和对症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慢性胃肠炎的定义
慢性胃肠炎是指胃黏膜和肠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和肠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其病程一般较长,症状可反复发作。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因之一,幽门螺杆菌可在胃内生存,破坏胃黏膜的防御机制,引发炎症反应。研究表明,约半数以上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与慢性胃肠炎的发生有关,不过相对细菌感染来说,其引发慢性病变的情况相对较少,但在特定人群或特定病毒感染时也可能导致胃肠黏膜的慢性炎症。
2.饮食因素
长期不合理饮食: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过量的辣椒、油炸食品等,会反复刺激胃肠黏膜,导致胃肠黏膜的慢性损伤,引发炎症。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和肠黏膜,增加慢性胃肠炎的发病风险。
饮食不规律:长期饥一顿饱一顿,或暴饮暴食,会破坏胃肠的正常消化节律,影响胃肠的正常功能,导致胃肠黏膜的营养供应失衡,容易引发慢性炎症。
3.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其合成减少会使胃黏膜容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从而引发慢性胃肠炎。长期服用者发生胃黏膜损伤和慢性炎症的风险明显增加。
4.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胃肠: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体内存在针对胃黏膜壁细胞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攻击胃黏膜壁细胞,导致胃酸分泌减少,进而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同时,自身免疫因素也可能累及肠道,引发肠道的慢性炎症,但相对来说,自身免疫因素导致的慢性胃肠炎在整体慢性胃肠炎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5.其他因素
遗传因素:部分慢性胃肠炎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某些遗传基因的缺陷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发生胃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例如,有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生慢性胃肠炎的风险可能高于无家族史的人群。
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黏膜防御机制下降,从而增加慢性胃肠炎的发病几率。例如,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人群,慢性胃肠炎的发生率往往较高。
三、临床表现
1.胃部症状
腹痛:多为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疼痛部位不固定,可在上腹部正中或偏左等部位。疼痛的发作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能与进食有关,部分患者进食后会出现疼痛加重或缓解的情况,但不是绝对的规律。
腹胀:患者常感觉上腹部饱胀不适,尤其是在进食后,腹胀症状可能更为明显。这是由于胃肠蠕动减慢,食物在胃肠内停留时间延长,产生过多气体导致腹胀。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的感觉,严重时可伴有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的容物,一般为少量。
反酸、嗳气:胃酸分泌过多时会出现反酸现象,即胃酸反流至口腔;嗳气则是胃内气体经食管排出体外的现象,患者可自觉有气体从口腔冒出。
2.肠道症状
腹痛:下腹部或脐周可能出现隐痛或胀痛,疼痛程度一般较轻,但也有部分患者疼痛较为明显。疼痛的发作与排便可能有一定关系,部分患者可能在排便前腹痛加重,排便后有所缓解。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等,每天排便次数不等,少则2-3次,多则十余次。腹泻可能是间歇性发作,也可能是持续性的。
便秘:与腹泻相反,部分慢性胃肠炎患者会出现大便干结、排便困难的情况,这是由于胃肠功能紊乱,肠道蠕动减慢所致。
大便性状改变:除了腹泻和便秘外,还可能出现大便不成形、带有黏液等情况。例如,大便中带有少量黏液,这是因为肠道黏膜在炎症刺激下分泌黏液增多。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
胃黏膜观察: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是否存在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表现。对于慢性胃肠炎患者,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呈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黏膜粗糙不平,有时可见出血点或糜烂灶等。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肠炎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和程度,还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变的性质。
2.结肠镜检查
肠黏膜观察:对于肠道症状明显的患者,结肠镜检查可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如是否有充血、水肿、溃疡、息肉等病变。慢性肠炎患者在结肠镜下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部分患者可能有散在的糜烂或溃疡等表现。通过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了解肠道的病变情况,同时也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3.幽门螺杆菌检测
尿素呼气试验:这是一种常用的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方法,患者口服含有标记尿素的试剂后,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标记尿素的分解产物来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果结果呈阳性,提示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这对于慢性胃肠炎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很多慢性胃肠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幽门螺杆菌抗体来判断是否有过幽门螺杆菌感染,但不能区分是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一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等情况。
4.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部分慢性胃肠炎患者可能出现血常规异常,如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等轻度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炎症反应。但血常规的异常并非特异性的,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大便常规及潜血试验:大便常规检查可以了解大便中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情况。如果存在肠道炎症,大便中可能会出现白细胞增多;潜血试验阳性提示可能存在肠道黏膜的出血情况,有助于了解肠道病变的严重程度。
五、治疗原则(仅说明治疗相关方向,不涉及具体药物服用指导)
1.病因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如果明确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通过清除幽门螺杆菌来缓解胃肠炎症,促进胃黏膜和肠黏膜的修复。
调整饮食:患者需要调整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进餐,以减轻胃肠黏膜的刺激,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例如,建议患者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等。
停用相关药物:如果慢性胃肠炎是由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引起的,应在医生的评估下考虑是否停用或更换相关药物,以减少对胃肠黏膜的进一步损伤。
2.对症治疗
缓解腹痛:对于腹痛明显的患者,可以根据情况使用一些胃肠解痉药物来缓解胃肠道痉挛,从而减轻腹痛症状。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
止泻或通便治疗:如果患者有腹泻症状,可使用止泻药物来缓解;对于便秘患者,则需要根据情况采用调整饮食、增加运动量等非药物方法来促进排便,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适当的通便药物,但要避免自行滥用。
调节胃肠功能:可以使用一些调节胃肠动力的药物来改善胃肠蠕动功能,如胃肠动力剂等,以缓解腹胀、恶心等症状。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饮食方面:儿童慢性胃肠炎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饮食的卫生和合理性。要保证食物的新鲜,避免食用生冷、变质的食物。同时,饮食要易于消化,避免食用过于粗糙、坚硬的食物,以免加重胃肠负担。例如,对于幼儿,应提供软烂、清淡的食物,如蒸蛋、软面条等。
病情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症状变化,如腹泻的次数、大便的性状、腹痛的程度等。如果儿童出现精神萎靡、哭闹不止、尿量减少等情况,提示可能出现了脱水或其他严重并发症,需要及时就医。
药物使用:儿童慢性胃肠炎在药物使用上需要格外谨慎,应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等。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等情况计算药物剂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尤其是一些对胃肠刺激较大或有较多禁忌证的药物。
2.老年人
基础疾病影响: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慢性胃肠炎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基础疾病对药物治疗的影响。例如,在使用某些药物时,需要评估对老年人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加重老年人的病情。
营养状况:老年人的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慢性胃肠炎可能会影响其营养的吸收,导致老年人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因此,需要关注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必要时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如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
病情监测:老年人对疾病的感知能力可能下降,需要家属密切关注老年人的症状变化,如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的变化情况,以及老年人的精神状态、进食情况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带老年人就医,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孕妇
治疗谨慎性:孕妇患有慢性胃肠炎时,治疗需要非常谨慎。很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的保守治疗方法,如调整饮食、休息等。如果必须使用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营养需求:孕妇本身需要充足的营养来满足自身和胎儿的生长发育需求,慢性胃肠炎可能会影响孕妇的营养摄入,因此要注意保证孕妇的营养均衡,根据孕妇的情况合理调整饮食,确保孕妇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心理状态:孕妇在患病期间可能会出现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影响孕妇的病情和胎儿的发育。因此,需要关注孕妇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孕妇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