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肠胃病是怎么回事
功能性肠胃病是一组有慢性或反复发作胃肠道症状但无结构性或生化异常的疾病,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等。其发病机制涉及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精神心理因素、肠道菌群失调等。诊断需依据症状标准并排除器质性疾病,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功能性肠胃病各有特点及应对方式,儿童要调整饮食、心理疏导并谨慎用药;老年要注意饮食、治疗慢病及选择合适药物;女性要关注月经周期和精神因素并考虑特殊生理时期用药。
一、定义与范畴
功能性肠胃病是一组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但缺乏可解释这些症状的结构性或生化异常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常见类型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
主要症状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这些症状可单独出现或组合出现,且持续或反复发作。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胃肠动力障碍,患者胃排空延迟,固体食物从胃内排空的时间延长;内脏高敏感性,患者对胃肠道扩张等刺激的感觉阈值降低,较小的胃扩张就会引起明显的不适;还有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影响胃肠道的功能,约有一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障碍。
(二)肠易激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根据大便性状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其发病机制涉及肠道动力异常,如腹泻型患者肠道动力加快,便秘型患者肠道动力减慢;内脏高敏感,肠道对机械和化学刺激的敏感性增加;肠道菌群失调,患者肠道内有益菌和有害菌的平衡被打破;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约70%-80%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伴有精神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等。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一)胃肠动力异常
1.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窦-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障碍较为常见,表现为胃排空延迟、十二指肠收缩不协调等。研究表明,约40%-6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胃排空延迟,这种胃排空延迟会导致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引起上腹胀、早饱等症状。
2.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小肠传输时间加快,结肠动力增强,导致粪便很快通过肠道,水分吸收不充分,引起腹泻;便秘型患者结肠传输时间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大便干结、排便困难。
(二)内脏高敏感性
1.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对扩张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即使胃内只有少量食物,也会产生饱胀感。这种内脏高敏感性可能与胃肠道的感觉神经递质异常有关,如5-羟色胺(5-HT)等神经递质的变化影响了胃肠道的感觉传递。
2.肠易激综合征:肠道的感觉神经末梢对机械牵拉、化学刺激等的敏感性增强,使得患者即使在肠道轻度扩张时也会产生明显的腹痛、腹胀等症状。例如,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直肠对充气的敏感性比正常人高,较小的充气量就会引起患者明显的不适。
(三)精神心理因素
1.功能性消化不良: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影响胃肠道功能。例如,长期焦虑的患者,交感神经兴奋,会抑制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分泌,从而导致消化不良症状的发生和加重。
2.肠易激综合征:精神心理因素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可通过影响肠道的神经调节、免疫功能和动力等方面来诱发或加重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例如,焦虑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肠道蠕动加快,导致腹泻症状;抑郁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肠道蠕动减慢,导致便秘症状。
(四)肠道菌群失调
1.功能性消化不良: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一些有益菌的减少可能导致对食物中某些成分的消化能力下降,例如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数量减少,会影响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发酵和分解,进而引起消化不良相关症状。
2.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失调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患者肠道内的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数量减少,而条件致病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数量增多。这些失调的菌群会通过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影响肠道免疫功能等方式,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例如,某些肠道菌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减少,会影响肠道的屏障功能和动力调节。
三、诊断要点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
1.症状标准:必须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1个月。
2.检查排除:需要通过胃镜、腹部B超、血液生化检查等排除器质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肝胆胰疾病等。例如,胃镜检查可排除胃溃疡、胃癌等器质性病变,血液生化检查如肝肾功能、血糖等检查可排除因肝肾功能异常或糖尿病等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
(二)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
1.症状标准:过去12个月内至少累计有12周(可以是非连续性)出现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以下至少2项症状改善:与排便相关;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2.检查排除:需要进行粪便常规、潜血试验、结肠镜等检查排除肠道的器质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等。例如,结肠镜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排除肠道的器质性病变,粪便常规和潜血试验可排除肠道感染、出血等情况。
四、治疗与管理原则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1.一般治疗: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烟、酒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注意饮食规律,避免过饱、过饥,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等。对于精神心理因素明显的患者,可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可给予抗焦虑、抑郁药物辅助治疗,但药物使用需谨慎,主要以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为目标。
2.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如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等)可用于改善腹胀、早饱等症状;抑酸药(如质子泵抑制剂)可用于缓解上腹痛、烧心等症状;消化酶制剂可用于改善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减退等症状。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最小的不良反应。
(二)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1.一般治疗:同样需要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如对乳糖不耐受的患者应避免食用含乳糖的食物;规律作息,减轻精神压力等。对于有明显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心理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如认知行为疗法等。
2.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选择药物。腹泻型患者可使用止泻药(如洛哌丁胺等)、肠道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等);便秘型患者可使用泻药(如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促胃肠动力药等。药物的使用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个体差异进行选择,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对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功能,从而缓解腹泻症状;对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促胃肠动力药可以加快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五、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应对
(一)儿童功能性肠胃病
1.特点: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与饮食不规律、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等有关,常见症状有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儿童肠易激综合征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出现,症状与成人相似,但在诊断时需特别注意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一些成人常用的胃肠动力药等在儿童中的使用需谨慎评估。
2.应对:对于儿童功能性肠胃病,首先应调整饮食,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和不易消化的食物。同时,要注意心理疏导,因为儿童的精神心理因素也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在药物治疗方面,应优先选择安全性高、适合儿童的药物,如一些儿童专用的益生菌制剂等,且药物的使用剂量需严格按照儿童体重等因素进行计算,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成人药物。
(二)老年功能性肠胃病
1.特点:老年人功能性肠胃病的发生可能与胃肠动力减退、消化功能下降、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等有关。例如,老年人胃肠蠕动减慢,容易出现便秘等问题;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供血和神经调节,从而加重功能性肠胃病的症状。此外,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增加。
2.应对:对于老年功能性肠胃病患者,在饮食上应注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但要注意适量,避免引起消化不良。同时,要积极治疗合并的慢性疾病,控制基础疾病的病情,从而间接改善胃肠道功能。在药物治疗时,应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不良反应少的药物,且需密切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例如,对于老年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选择泻药时应避免使用作用强烈且容易引起电解质紊乱的药物,可选择温和的泻药或通过饮食、运动等非药物方式辅助治疗。
(三)女性功能性肠胃病
1.特点:女性功能性肠胃病的发生可能与月经周期、激素水平变化等有关。例如,在月经前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加重。此外,女性在生活中面临的压力、情绪等因素也可能相对较多,精神心理因素对女性功能性肠胃病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
2.应对:女性功能性肠胃病患者应注意月经周期对胃肠道症状的影响,在月经前期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心情舒畅。对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的功能性肠胃病,女性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如瑜伽、冥想等放松身心的活动有助于缓解精神压力,改善胃肠道功能。在药物治疗方面,需考虑女性的特殊生理时期,如妊娠期、哺乳期等,避免使用对胎儿或婴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例如,在妊娠期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时,应优先选择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来缓解症状,尽量避免使用药物,如需用药则需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