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膜性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肾小球疾病,病因包括自身免疫异常、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以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
一.病因
1.自身免疫异常
机体产生针对肾小球基底膜成分的自身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GBM上皮侧,激活补体系统,导致基底膜损伤和蛋白尿。
2.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HLA-DQ、PLA2R基因多态性,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3.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导致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可表现为膜性肾病。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自身抗体通过免疫反应损伤肾小球。
二.治疗
1.一般治疗
低盐饮食,水肿时限制水分摄入;优质蛋白饮食,避免高蛋白加重肾脏负担。避免劳累、感染,规律作息;水肿明显者卧床休息,缓解后适当运动。
2.药物治疗
遵医嘱使用泼尼松、环磷酰胺、他克莫司等药物治疗,控制病情;肿瘤相关者需切除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