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的诊疗方法
慢性肠炎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史询问、症状评估、体格检查、内镜检查等,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一.诊断方法
1.病史询问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是否有长期不规律饮食、暴饮暴食、偏好辛辣油腻食物等习惯,因为这些不良饮食习惯可能损伤肠道黏膜,诱发或加重慢性肠炎。
其次还会询问患者是否有肠道感染史,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这些疾病可能遗留肠道黏膜的慢性炎症。
2.症状评估
了解腹泻的频率、大便性状(如稀水样、糊状、黏液脓血便等)以及与饮食、情绪等因素的关系。询问腹痛的部位(如左下腹、右下腹、脐周等)、性质(如隐痛、胀痛、绞痛等)、发作规律(如餐后痛、饥饿痛等)以及与排便的关系。
3.体格检查
观察腹部外形是否平坦,有无膨隆或凹陷;触诊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压痛的部位和程度可能提示病变的部位;叩诊腹部有无移动性浊音,判断是否存在腹腔积液;听诊肠鸣音是否活跃、亢进或减弱,肠鸣音异常可能与肠道炎症、梗阻等有关。
4.内镜检查
结肠镜是诊断慢性肠炎的重要方法,可直接观察结肠和直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如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息肉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类型。
对于怀疑小肠病变的患者,可进行小肠镜检查,直接观察小肠黏膜的情况,并可进行活检。但由于小肠镜操作复杂、风险较高,临床上应用相对较少。
二.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坚硬的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雪糕等。可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馒头等。
腹泻可能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失衡,应注意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每天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不可熬夜。
情绪波动会影响肠道功能,患者需学会情绪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当遇到压力、焦虑等情绪时,可通过倾诉、运动等方式进行缓解。
2.药物治疗
如果是细菌感染造成的慢性肠炎,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左氧氟沙星片、诺氟沙星、甲硝唑、环丙沙星、头孢克肟胶囊、阿莫西林胶囊等药物治疗。患者出现腹泻症状时,可使用蒙脱石散、复方地芬诺酯片等药物缓解。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腹部疼痛等不适,可使用硫酸阿托品片、消旋山莨菪碱片、颠茄片等药物缓解症状。患者出现腹泻、腹胀等不适时,可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双歧杆菌乳杆菌等药物改善肠道菌群失调。
3.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慢性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肠穿孔、大出血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肠切除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