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表现为口腔黏膜白色乳凝块样物,处理需口腔清洁(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及用具消毒)、药物治疗(局部用制霉菌素混悬液),特殊人群要注意无菌操作、观察病情及母亲母乳喂养时乳头清洁,病变加重或有全身症状及时就医
一、定义与病因
新生儿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是婴幼儿常见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白色念珠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当新生儿口腔局部环境改变、免疫力低下等情况时易引发感染,比如新生儿出生时通过产道可能接触到念珠菌,或者使用被污染的奶瓶、奶嘴等也可能导致感染。
二、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能会有溢血。一般不伴有全身症状,但严重时可能会影响新生儿吃奶。
三、处理措施
(一)口腔清洁
1.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每日数次。这是因为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可改变口腔内的酸性环境,不利于白色念珠菌生长。操作时可使用消毒棉签蘸取溶液轻轻擦拭新生儿口腔黏膜,包括牙龈、颊部、舌面等部位。
2.保持奶瓶、奶嘴等用具的清洁,每次使用后都要进行彻底清洗,然后煮沸消毒,防止再次污染导致感染反复。
(二)药物治疗
可在医生指导下局部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制霉菌素能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结合,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发挥抗真菌作用。但使用时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合理应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新生儿本身免疫力较低,在处理鹅口疮时要特别注意操作的无菌性,避免二次感染。同时,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吃奶情况和口腔病变的变化,如果病变加重或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要及时就医。另外,母亲如果是母乳喂养,要注意乳头的清洁,每次喂奶前后都要用温水清洗乳头,防止通过乳头将念珠菌传递给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