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的症状
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口腔黏膜有白色斑膜,可融合,不易擦去,强行剥离有溢血,好发部位有特点,一般患儿无明显不适,严重时会有疼痛、拒食、哭闹不安等,婴儿高发,与产道、乳头或器具污染有关,还伴烦躁不安、低热等,儿童及成人少见,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儿童因免疫力低、接触污染物品等感染,成人因长期用抗生素等致免疫力下降发病
口腔黏膜表现:
白色斑膜: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凝乳状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黏膜。例如,婴儿的口腔内可能在颊黏膜处发现白色的斑块,形似奶块,但又不同于奶块,奶块轻轻擦拭即可去掉,而鹅口疮的白膜不易擦掉。
局部不适感:一般情况下患儿无明显的疼痛等不适,但严重时可能会出现疼痛、拒食、哭闹不安等情况。这是因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刺激口腔黏膜,当病变范围较广或病情较重时,会影响患儿的进食,导致患儿因疼痛而拒食,进而出现哭闹不安的表现。
不同人群的表现特点:
婴儿:婴儿是鹅口疮的高发人群,多与产道感染、哺乳时乳头不洁或喂养器具污染有关。婴儿患鹅口疮时,除了口腔黏膜出现上述白色斑膜外,可能还会伴有烦躁不安、低热等表现。由于婴儿不会准确表达自身不适,主要通过哭闹、拒食等方式来体现。例如,母乳喂养的婴儿,若母亲乳头清洁不到位,就容易引发婴儿鹅口疮,出现口腔内白色斑膜及相关不适表现。
儿童及成人:儿童及成人患鹅口疮相对较少见,若发病,口腔内同样会出现白色斑膜,但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儿童可能是因为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接触了被白色念珠菌污染的物品等而感染;成人则可能因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等导致免疫力下降而发病。比如,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的儿童,可能会破坏口腔内正常的菌群平衡,从而引发鹅口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