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性白内障症状有哪些
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或晶状体外伤后形成的混浊,主要症状有视力下降(后囊膜混浊致光线聚焦受影响,不同人群影响不同,表现为逐渐模糊或突然加重)、视物重影(后囊膜混浊不均匀致光线折射不均,特殊职业人群受影响大,表现为看物体有多个影像)、眩光(混浊后囊膜使光线散射,夜间驾驶等人群受影响,表现为强光下眼睛不适难看清物体)、对比敏感度下降(后发性白内障致眼睛对不同对比度物体分辨能力降低,从事精细对比敏感度工作人群受影响,表现为难分辨物体与背景细微对比度差异)
视力下降
发生机制:后囊膜上的混浊会影响光线进入眼内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导致视力逐渐下降。对于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影响有所不同,例如儿童如果发生后发性白内障,可能会影响其视觉发育,导致弱视等问题;而成年人如果原本视力较好,后发性白内障引起的视力下降可能会明显影响其日常工作和生活,如驾驶、阅读等。
表现形式:可表现为逐渐模糊,可能在看远处物体或近处物体时都感觉不清楚,且这种视力下降通常是缓慢进展的,但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突然感觉视力下降加重,比如混浊程度快速增加时。
视物重影
发生机制:后囊膜混浊不均匀时,会使光线折射不均匀,导致眼睛看到的物体出现重影。对于有特殊生活方式的人群,如从事精细视觉工作的人,视物重影会严重影响其工作质量,例如画家、雕刻师等需要精确视觉的职业。
表现形式:看一个物体时感觉有两个或多个影像,尤其是在光线较亮或看复杂物体时更为明显。
眩光
发生机制:混浊的后囊膜会使进入眼内的光线发生散射,从而产生眩光现象。在夜间开车时,对面车辆的灯光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眩光,影响驾驶安全,这对有夜间驾驶等生活方式的人群影响较大。
表现形式:在强光环境下,如太阳光下或夜间车灯照射下,会感觉眼睛不适,有耀眼的光亮感,并且难以看清物体。
对比敏感度下降
发生机制:后发性白内障会使眼睛对不同对比度物体的分辨能力降低。对于有长期从事需要精细对比敏感度工作的人群,如印刷工人、检验人员等,对比敏感度下降会严重影响其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表现形式:难以分辨物体与背景之间的细微对比度差异,例如在识别有一定对比度差异的图案或文字时变得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