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膜炎是由各种病毒感染引发软脑膜弥漫性炎症改变的疾病,病因有多种病毒及相关人群因素,临床表现有全身、神经及精神症状,诊断靠脑脊液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是对症支持与抗病毒,大多预后良好,少数留后遗症,康复期需注意休息营养提免疫力。
病因:多种病毒可引起,常见的如肠道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夏秋季为高发季节)、疱疹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腺病毒等。不同年龄人群易感染的病毒有所不同,儿童时期肠道病毒感染相对更常见,成年人则可能因接触疱疹病毒携带者等而感染相关病毒。生活方式方面,免疫力低下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艾滋病患者等)由于自身抵抗力弱,更容易受到病毒侵袭引发病毒性脑膜炎。有特定病史者,若既往有疱疹病毒感染病史,再次感染相关病毒时发生病毒性脑膜炎的风险可能增加。
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起病急,常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还可伴有全身不适、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较为突出,多为剧烈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呕吐常为喷射性。
脑膜刺激征:表现为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不同年龄段表现略有差异,儿童可能脑膜刺激征表现不如成年人典型,但发热、头痛等症状可能更明显。
精神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意识障碍等,尤其是病情较重或未及时治疗的患者。
诊断:
脑脊液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脑脊液压力可正常或升高,外观清亮,白细胞数轻度增多,多在(10-500)×10/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一般正常。通过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等可明确病毒类型。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一般无明显异常,但有助于排除其他颅内病变,如颅内占位性病变等。
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抗病毒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包括降低颅内压(如有颅内压增高表现时)、控制发热、缓解头痛等。抗病毒治疗可根据病毒类型选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可用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治疗等。
预后: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经过及时治疗后可完全康复,不留后遗症。但少数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减退、癫痫、肢体瘫痪等。儿童患者如果能早期诊断和治疗,预后相对较好;而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在生活方式方面,康复期患者需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促进身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