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什么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引起的常见感染性角膜病,病毒可潜伏在三叉神经节,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被激活发病,有初发和复发感染表现,通过病史采集、眼部检查、病毒学检查诊断,治疗主要是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炎症反应,特殊人群需谨慎,还需调整生活方式增强抵抗力减少复发。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单纯疱疹病毒分为Ⅰ型和Ⅱ型,其中Ⅰ型主要引起头面部感染,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关系密切。病毒可潜伏在三叉神经节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发热、感冒、过度疲劳、月经、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及免疫抑制剂等情况,潜伏的病毒被激活,沿神经轴突下行至角膜而发病。
二、临床表现
1.初发感染
多见于6个月至5岁的儿童,成人也可发病。初发感染时,病毒首先在唇部或皮肤引起原发感染,然后病毒沿三叉神经分支逆行至角膜,导致角膜病变。患者可出现畏光、流泪、眼痛、视力下降等症状,眼部检查可见角膜树枝状或地图状浸润灶。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达症状的能力相对较弱,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眼部是否有异常表现,如频繁眨眼、揉眼等情况。在生活方式上,儿童如果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等,会增加机体抵抗力下降的风险,从而更容易诱发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2.复发感染
有过初发感染的患者,在诱因作用下易复发。复发时症状相对初发较轻,但也可出现上述眼部刺激症状,角膜病变多表现为树枝状、地图状或盘状等。在病史方面,有过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初发感染病史的患者,再次面临诱因时更易复发,需要更加注意避免相关诱发因素。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询问患者有无发热、感冒等机体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以及既往有无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史等。对于儿童患者,要了解其近期生活作息、营养状况等情况,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影响机体抵抗力,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
2.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观察角膜病变的形态,如树枝状、地图状或盘状病灶等。还可进行荧光素染色,观察角膜上皮的缺损情况。
3.病毒学检查
可通过角膜刮片查找病毒包涵体,或进行病毒培养、PCR(聚合酶链反应)等检测方法,以确定是否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四、治疗原则
目前主要是抑制病毒在角膜内的复制,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角膜修复。治疗方法包括局部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眼用凝胶等;对于炎症反应较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防止病情加重。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对儿童机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或治疗方法。同时,要注意患者的生活方式调整,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复发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