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早期症状
腔隙性脑梗塞早期症状多样,包括纯运动性轻偏瘫(一侧面部、上肢及下肢无力,中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不良生活方式者易出现)、纯感觉性卒中(一侧面部、肢体麻木,女性特殊时期、高血压未控者易出现)、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病变对侧肢体轻瘫伴共济失调,长期缺乏运动、有动脉硬化者易出现)、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说话不清伴一侧手轻度无力及精细运动障碍,老年人、有糖尿病病史者易出现)。
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上肢及下肢无力,不伴有感觉障碍、视野改变及语言障碍等。这是腔隙性脑梗塞较为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通常是因为脑内某些小的穿通动脉闭塞,影响了支配运动的神经纤维传导所致。例如,患者可能突然发现一侧手臂拿东西没有力气,或者走路时一侧下肢行走不稳,但意识清楚,言语正常。从年龄角度看,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此类症状,因为这类人群血管病变的风险相对较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血管病变的几率,从而增加患腔隙性脑梗塞的风险,进而出现相关早期运动功能障碍症状。
纯感觉性卒中:患者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肢体的麻木感,可伴有针刺样感觉等异常感觉,但没有运动功能障碍。这是由于感觉传导通路受到累及,病变部位多在丘脑等与感觉传导相关的区域。对于女性而言,在更年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对血管产生一定影响,若本身存在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更容易出现纯感觉性卒中的早期症状;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血压控制不佳时,血管壁受到的损伤加重,也会增加纯感觉性卒中的发生风险,导致早期出现面部、肢体麻木等症状。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肢体轻瘫伴有共济失调,以步态不稳较为常见,还可能伴有肢体的动作不协调等。其发生机制与病变累及了运动和感觉的传导通路以及小脑等与共济运动相关的结构有关。在生活方式上,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身体的协调性和血管弹性等都会下降,更容易在患有腔隙性脑梗塞时出现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的早期症状;有动脉硬化病史的人群,血管弹性减退,血流动力学改变,也会增加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的发生风险,导致早期出现肢体运动不协调、行走不稳等表现。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说话不清(构音障碍),同时伴有一侧手轻度无力及精细运动障碍,如持物不稳等。这是因为病变累及了脑内与语言中枢和手部运动中枢相关的区域。从年龄方面,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脑功能逐渐衰退,血管也逐渐出现老化,更容易出现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的早期症状;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和神经,也会增加该症状的发生几率,导致早期出现说话不清、手部精细运动受限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