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典型肠道病变表现为
急性细菌性痢疾有典型肠道病变表现,早期肠黏膜充血、水肿,进展期出现黏液性渗出物,有浅表性溃疡,多在乙状结肠和直肠,溃疡由痢疾杆菌毒素等致肠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形成,还有由坏死组织、炎性细胞等组成的假膜,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有基础肠道疾病者患病后有不同影响需关注。
一、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典型肠道病变表现
(一)肠黏膜的炎症渗出性改变
1.早期:肠黏膜开始出现充血、水肿,这是由于细菌感染引发局部炎症反应,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液体和炎性细胞渗出到肠黏膜组织中,显微镜下可见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此阶段肠道功能可能出现紊乱,如轻度的腹泻等表现,但病变尚处于较早期阶段,宏观上可能外观上肠黏膜略显红肿。
2.进展期:随着炎症的进一步发展,肠黏膜表面出现黏液性渗出物,这些渗出物主要是由炎性细胞、黏液以及纤维蛋白等组成。此时肠黏膜的充血、水肿更为明显,可见弥漫性的点状或斑片状的充血病灶,同时肠黏膜表面覆盖的黏液-脓性分泌物增多,这是因为炎症刺激肠道腺体分泌亢进,加上炎性细胞的渗出,共同形成了黏液脓性渗出物。
(二)溃疡形成
1.特征:典型的急性细菌性痢疾会出现浅表性溃疡。溃疡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一般较表浅,深度多局限在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这是因为痢疾杆菌产生的毒素等物质损伤肠黏膜上皮细胞,导致局部组织坏死、脱落而形成溃疡。例如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溃疡底部有炎性渗出物覆盖,周围肠黏膜有明显的充血、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
2.分布:溃疡主要分布在乙状结肠和直肠部位较为多见,这与该部位肠道的解剖和生理特点有关,因为痢疾杆菌主要侵犯肠道的下消化道,尤其是乙状结肠和直肠区域。
(三)假膜形成
1.组成:假膜是由坏死的肠黏膜组织、炎性细胞、纤维蛋白和细菌等共同组成的一层灰白色或黄白色的膜状物。假膜附着在肠黏膜表面,是急性细菌性痢疾较为特征性的病变表现之一。其形成机制是肠道黏膜在炎症过程中,渗出的纤维蛋白将炎性细胞、坏死组织和细菌等凝聚在一起,形成覆盖在肠黏膜表面的假膜。
2.脱落与影响:假膜在病变发展到一定阶段可能会逐渐脱落,脱落后可形成溃疡,并且在脱落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肠道出血等情况,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进一步加重腹泻、腹痛等症状。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肠道黏膜相对娇嫩,急性细菌性痢疾时肠道病变可能进展相对较快,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于老年人,本身肠道功能可能存在一定减退,肠道病变可能会对其整体身体状况产生更明显的影响,如容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支持治疗;对于有基础肠道疾病的患者,急性细菌性痢疾可能会诱发基础疾病的加重,需要综合评估病情,在治疗肠道感染的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