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和痢疾怎么区分
肠胃炎与痢疾可从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与预防来区分。肠胃炎由多种因素感染或刺激引起,症状相对轻,病毒感染多自限,细菌感染慎选抗生素;痢疾由志贺菌感染致,具传染性,症状重需用抗生素。预防上肠胃炎重饮食卫生,痢疾除饮食卫生外还需加强粪便管理等。
肠胃炎:多由病毒(如诺如病毒等)、细菌(如大肠杆菌等)、寄生虫感染,或食用不洁食物、药物刺激、过敏等因素引起。不同年龄人群病因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饮食卫生习惯不佳更易因病毒或细菌感染引发肠胃炎,比如在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儿童,若接触了被污染的玩具等,易感染相关病原体导致肠胃炎;成年人可能因外出就餐食用不洁食物等导致。
痢疾:主要是志贺菌感染引起,具有传染性,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更易发生,比如一些贫困地区卫生设施不完善,人群感染志贺菌引发痢疾的风险相对较高。
临床表现方面
症状表现:
肠胃炎: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腹泻次数不等,可为稀便、水样便等。一般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轻,如无严重脱水等情况,发热多为低热或不发热。不同年龄儿童肠胃炎表现可能有特点,婴儿可能除腹泻、呕吐外,还可能出现哭闹不安等情况;成年人肠胃炎可能因感染病原体不同,症状轻重有别,比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肠胃炎,呕吐可能相对明显。
痢疾:典型症状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即有便意但排便不尽感),还常伴有发热,体温多较高,可达到39℃左右甚至更高。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明显,严重时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各年龄段痢疾患者均可能出现上述典型表现,但儿童由于身体机能特点,在严重情况下可能更快出现脱水等并发症,需要更密切关注。
实验室检查方面
粪便检查:
肠胃炎:粪便常规检查一般可见少量白细胞,病原体检测可能发现病毒或非志贺菌等病原体。比如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肠胃炎,通过粪便病毒检测可明确。
痢疾:粪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还可发现志贺菌等病原体。通过粪便培养等方法能分离出志贺菌。
治疗与预防方面
治疗:
肠胃炎: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腹泻严重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呕吐明显时适当调整饮食等。病毒感染引起的肠胃炎多为自限性疾病,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细菌感染引起的肠胃炎根据病情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但需谨慎选择。
痢疾: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常用抗生素如喹诺酮类等,但儿童等特殊人群使用需谨慎,要根据年龄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同时也需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补液等。
预防:
肠胃炎: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食物,尽量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尤其是儿童要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等。
痢疾:除注意饮食卫生外,要加强粪便管理,防止污染水源和食物,对于痢疾患者要及时隔离治疗,切断传播途径,比如在痢疾流行地区,要做好公共卫生宣传,加强对饮用水的监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