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后发性白内障
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手术常见远期并发症,由囊外摘除术后或晶状体外伤后残留晶状体皮质或上皮细胞增生致混浊,其发病与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皮质残留等有关,有视力下降等临床表现,受年龄、手术方式、核硬度等因素影响,可通过裂隙灯等检查诊断,主要用YAG激光治疗,儿童患者需关注视力发育及心理,老年患者要控制基础疾病、关注术后情况。
一、后发性白内障的定义
后发性白内障是指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或晶状体外伤后,残留的晶状体皮质或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混浊。这是白内障手术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
二、发病机制
1.晶状体上皮细胞的作用:在正常晶状体中,晶状体上皮细胞位于晶状体前囊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时,部分晶状体上皮细胞会残留,这些残留的上皮细胞具有增殖、迁移的特性。它们可以移行至晶状体后囊膜表面,并发生增殖,形成混浊。
2.晶状体皮质残留的影响:手术中如果晶状体皮质残留较多,也为上皮细胞的增殖提供了一定的微环境,促进了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
三、临床表现
1.视力下降:患者主要表现为白内障术后视力再次下降,其下降程度因人而异,可能从轻度的视力模糊到较为明显的视力障碍。
2.眼底检查特征:通过裂隙灯检查可发现,后囊膜上有混浊的颗粒状、膜状或花瓣状等不同形态的混浊物,遮挡视网膜的光线传入,影响眼底观察。
四、危险因素
1.年龄因素:一般来说,儿童白内障术后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的概率相对较高,可能与儿童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活性较强有关;而老年患者也可能发生,但相对儿童来说,机制略有不同。
2.白内障手术方式:囊外摘除术相比现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因为超声乳化术残留的晶状体皮质更少,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也相对较少。
3.晶状体核硬度:硬核白内障手术中,操作相对复杂,可能导致更多的晶状体上皮细胞残留,从而增加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风险。
五、诊断方法
1.裂隙灯检查:是诊断后发性白内障最常用的方法,能够直接观察后囊膜及晶状体混浊的情况。
2.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检查患者的视力,了解视力下降的程度,有助于评估后发性白内障对患者视功能的影响。
六、治疗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激光治疗,即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通过激光将混浊的后囊膜切开,恢复光线的传入,改善视力。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后发性白内障需要密切关注视力发育情况,因为儿童处于视觉发育关键期,后发性白内障可能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等问题。一旦发现后发性白内障,应尽早考虑激光治疗,且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儿童的心理安抚,避免其产生恐惧心理,配合治疗。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进行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时,要注意控制患者的基础疾病,确保手术安全。同时,术后要关注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以及眼部的反应,因为老年患者眼部组织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