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牙龈瘤
牙龈瘤是发生在牙龈组织上非真性肿瘤,有易复发等特征。病因包括局部刺激因素(菌斑、牙石、不良修复体)和内分泌因素(妊娠时激素变化);临床表现为常发于牙龈乳头唇、颊侧,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大小不一,颜色质地各异;诊断靠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妊娠相关牙龈瘤可在特定孕期手术;预防需保持口腔清洁、定期口腔检查、妊娠女性注意内分泌调节。
一、病因
1.局部刺激因素
菌斑、牙石:长期存在的菌斑、牙石等局部刺激物,可引起牙龈组织的慢性炎症,进而刺激牙龈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牙龈瘤。例如,有研究表明,菌斑指数较高的人群患牙龈瘤的风险相对增加,菌斑中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持续刺激牙龈,导致牙龈组织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增生。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不良修复体,会不断摩擦牙龈组织,造成牙龈的损伤和慢性炎症,从而诱发牙龈瘤。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可能因不良修复体而患病,长期佩戴不合适修复体的人更易受到局部刺激导致牙龈瘤发生。
2.内分泌因素
妊娠妇女患牙龈瘤的情况较为常见,这与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妊娠时性激素水平升高,使牙龈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更容易发生炎症和增生,从而引发牙龈瘤。
二、临床表现
1.部位:牙龈瘤常发生于牙龈乳头处,以唇、颊侧牙龈多见,舌、腭侧较为少见。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发病部位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妊娠相关的牙龈瘤可能在妊娠妇女的前牙区更为常见。
2.外观:一般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有的呈分叶状。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可累及多个牙位甚至达到数厘米。颜色通常与正常牙龈相近,或呈暗红色,质地可能比较坚实,也有的比较松软,容易出血。
三、诊断
1.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观察牙龈瘤的部位、大小、形态、颜色等外观表现,同时进行触诊,了解肿块的质地、活动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2.影像学检查:必要时会进行X线检查等,以了解牙槽骨有无吸收等情况,辅助诊断牙龈瘤,并与其他类似病变进行鉴别。
四、治疗
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手术时需要将瘤体及其波及的牙间乳头、附近的牙槽骨骨膜等一并切除,以降低复发风险。对于妊娠期间发生的牙龈瘤,若影响较大,可在妊娠4-6个月时进行手术,但需充分考虑妊娠因素对手术和术后恢复的影响。
五、预防
1.保持口腔清洁: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辅助清洁工具,有效清除菌斑和牙石,维持口腔卫生。不同年龄人群都应养成良好的口腔清洁习惯,儿童需在家长帮助下掌握正确刷牙方法,成年人则要坚持每日早晚刷牙和饭后漱口。
2.定期口腔检查:定期到口腔科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口腔内的不良刺激因素,如不合适的修复体等。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一般建议每年至少一次。
3.注意内分泌调节(妊娠女性):妊娠期间要特别关注口腔健康,保持激素水平相对稳定,如有口腔问题及时就医处理,降低因内分泌变化导致牙龈瘤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