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脂膜炎是什么病
肠系膜脂膜炎是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因不明,病理有脂肪炎症、纤维化等表现,有腹痛、腹部包块等临床表现,可通过超声、CT、MRI等影像学及病理活检诊断,治疗个体化,儿童、老年人、女性及有基础病史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病因:目前其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外伤、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有研究推测可能是机体对各种刺激的异常免疫反应导致肠系膜脂肪组织发生炎症性改变。
病理表现:主要病理特征是肠系膜脂肪组织的炎症、纤维化,可见脂肪坏死、吞噬脂质的巨噬细胞(泡沫细胞)以及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等。
临床表现
腹痛:是常见症状,多为慢性隐痛,部位不定,可位于脐周、下腹或全腹,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可出现急性腹痛,可能与肠系膜血管受累或炎症加重有关。
腹部包块:有些患者可在腹部触及包块,这是由于肠系膜脂肪组织增生、纤维化形成团块所致,包块大小不等。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消瘦、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这与炎症反应及机体消耗有关。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发现肠系膜增厚、低回声或不均质回声团块等异常,但超声对病变的显示有时受肠气干扰。
CT检查:是诊断肠系膜脂膜炎的重要手段,可清晰显示肠系膜脂肪组织的改变,表现为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条索状或片状影,肠壁可能增厚等。
MRI检查:对于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能更清晰地显示肠系膜病变的范围和特点。
病理活检:通过腹腔镜或手术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可看到典型的脂肪坏死、泡沫细胞及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
治疗: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可定期随访观察;对于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等(具体药物需根据病情由医生决定),少数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肠系膜脂膜炎相对少见,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诊断和治疗时需更加谨慎。影像学检查应选择对儿童辐射影响较小的方式,治疗上优先考虑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方法,如病情允许先尝试保守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手术治疗需严格评估风险。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诊断时要注意与其他腹部疾病鉴别,治疗时需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药物选择要权衡疗效与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女性:女性患者在妊娠期若患肠系膜脂膜炎,诊断时要避免过度辐射检查,治疗需兼顾胎儿安全,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措施;非妊娠期女性要考虑月经等生理因素对病情观察的影响,治疗药物的选择也需考虑可能对月经周期等的影响。
有基础病史者:如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治疗肠系膜脂膜炎时使用的药物可能与基础病药物产生相互作用,需密切监测基础病控制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调整治疗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各种疾病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