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发生在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中的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疾病,因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出生后氧环境改变致病理改变,有早期和晚期不同表现,出生体重低、孕周小、吸氧史是高危因素,需对特定早产儿进行筛查诊断,依病情严重程度治疗,预后与病情及治疗时机有关,家长要重视筛查并减少高危因素、密切观察眼部表现。
发病机制
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在孕晚期才逐渐发育完善,而早产儿过早出生,视网膜血管尚未发育成熟。出生后,吸入高浓度氧气等因素会干扰视网膜血管的正常发育,导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闭塞等,进而刺激视网膜产生新生血管。这些新生血管脆弱,容易发生破裂出血,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可能导致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
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在病变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眼部症状,或者仅表现为早产儿的眼部活动异常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视网膜血管异常,如血管迂曲、扩张、新生血管形成等。
晚期表现:当病情发展到晚期时,可能会出现视网膜脱离,患儿可表现为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眼部检查可见视网膜有增殖膜形成、视网膜脱离等典型体征。
高危因素
出生体重:出生体重越低,发生ROP的风险越高。一般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发生ROP的几率明显增加。
出生孕周:孕周越小,发病风险越高。孕周<32周的早产儿更容易患上ROP。
吸氧史:出生后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气是重要的高危因素。
筛查与诊断
筛查:对于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以及孕周<32周的早产儿,应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时开始进行ROP筛查。筛查方法主要是通过眼底检查,如使用眼底照相机等设备进行眼底拍照,观察视网膜血管的发育情况以及是否有新生血管等病变。
诊断:根据眼底检查所见的视网膜病变特征进行诊断。例如,根据国际分类法将ROP分为不同的阶段,从无明显病变到严重的视网膜脱离等不同程度的病变进行分类诊断。
治疗与预后
治疗:对于ROP的治疗,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对于阈值前病变可能采取密切观察等保守治疗;对于阈值病变则需要进行激光治疗或冷凝治疗,以阻止病变进一步发展。如果病情发展到视网膜脱离阶段,则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但手术预后相对较差。
预后:ROP的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患儿预后相对较好;如果病情延误,发展到晚期视网膜脱离等严重阶段,预后较差,可能会导致视力严重受损甚至失明。
特殊人群(早产儿)的温馨提示
对于早产儿,家长需要高度重视ROP的筛查。要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带早产儿进行眼底筛查,以便早期发现ROP病变。在护理早产儿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高浓度吸氧等可能增加ROP风险的因素。同时,要密切观察早产儿的眼部表现,如发现眼部活动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因为早产儿身体各方面发育尚未成熟,ROP对其视力发育影响极大,早期干预对于保障早产儿视力健康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