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有慢性或反复发作胃肠道症状、无结构和生化异常的功能性疾病,涵盖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类型,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主要类型有不同表现,诊断基于罗马标准排除器质性疾病,治疗强调综合,调整生活方式、心理干预、药物治疗并考虑特殊人群个体化治疗。
1.定义与范畴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但缺乏结构和生化异常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其涵盖多种类型,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这类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脑-肠轴调节异常、精神心理因素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等。例如,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存在肠道动力紊乱,同时可能伴有精神情绪方面的异常,如焦虑、抑郁等情况较为常见。
2.主要类型及表现
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其发病可能与胃排空延迟、胃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失常以及精神心理因素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年轻人可能因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导致发病,而老年人可能在胃肠功能本身减退的基础上合并精神情绪问题引发功能性消化不良。
肠易激综合征:典型表现为腹痛、腹胀,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腹痛多在排便后缓解,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腹泻型、便秘型或腹泻便秘交替型。该疾病受生活方式影响较大,比如饮食中摄入过多辛辣、油腻食物,或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受其影响,可能与女性的内分泌特点以及情绪调节等因素有关。
3.诊断要点
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主要基于罗马标准,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症状特点,结合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排除器质性疾病后进行诊断。例如,对于怀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需要进行胃镜检查以排除胃溃疡、胃癌等器质性病变;对于怀疑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需要进行大便常规、潜血试验以及结肠镜检查等,以排除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等器质性疾病。在不同年龄阶段,诊断时需考虑相应的生理特点,如儿童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需要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与饮食、排便等相关的具体表现,同时要排除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器质性疾病。
4.治疗原则
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根据不同的类型和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首先注重调整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避免食用诱发症状的食物,如对于乳糖不耐受的患者应避免摄入含乳糖的食物)、规律作息、适当运动等。对于有精神心理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等。在药物治疗方面,根据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如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等,但需注意儿童使用的特殊性,应谨慎选择)、抑酸药物等;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可使用调节肠道动力药物、止泻药物、通便药物等。同时,要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的情况,如孕妇、老年人等,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对胎儿或老年人身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进行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