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炎和牙龈癌的区别
牙龈炎是牙龈组织因牙菌斑等局部刺激引发的炎症,表现为牙龈红肿易出血等,影像学无骨质破坏,病理有炎症细胞浸润,治疗靠去除刺激因素;牙龈癌是牙龈部位恶性肿瘤,与多种因素相关,有溃疡肿块等表现,影像学有占位性病变及骨质破坏,病理见异型肿瘤细胞,治疗以手术为主结合放化疗等,两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检查、治疗原则上均有不同。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牙龈炎:是牙龈组织的炎症,主要由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因素引起,菌斑中的细菌及其产物长期作用于牙龈,引发炎症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发病机制主要与细菌感染及局部刺激导致的免疫炎症反应相关,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口腔卫生状况差的人群更易患病。
牙龈癌:是发生在牙龈部位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长期的机械刺激(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烟草、酒精、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等,好发于40-60岁人群,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二、临床表现
牙龈炎: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易出血,刷牙或咬硬物时出血是常见症状,牙龈颜色呈鲜红或暗红色,质地松软,一般无疼痛(除急性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可有疼痛外),炎症范围局限于牙龈组织,不侵犯深层牙周组织,牙齿通常无松动。不同年龄人群表现相似,但儿童若口腔卫生差也可出现牙龈炎,表现为牙龈的红肿等炎症表现;老年人因口腔卫生维护能力下降等因素,也易患牙龈炎且炎症可能更易慢性持续。
牙龈癌:早期多表现为牙龈溃疡或肿块,溃疡经久不愈,肿块可逐渐增大,可伴有疼痛,随着病情进展,可侵犯牙槽骨,导致牙齿松动、脱落,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可引起面部肿胀等,晚期可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等表现,不同年龄患者症状表现类似,但老年患者可能因全身状况等因素,病情进展相对更需谨慎评估和处理。
三、影像学及病理检查表现
牙龈炎:影像学检查一般无明显骨质破坏等表现,牙周探诊深度一般不超过3mm,病理检查可见牙龈组织有炎症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无肿瘤细胞。不同年龄人群病理表现相似,儿童牙龈炎病理也显示炎症细胞浸润牙龈组织。
牙龈癌:影像学检查可见牙龈部位有占位性病变,常伴有牙槽骨的破坏,CT或MRI等检查可清晰显示肿瘤的范围及周围组织侵犯情况,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可见异型的肿瘤细胞,可呈鳞状细胞癌等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年龄患者病理类型可能有差异,但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明确肿瘤性质。
四、治疗原则
牙龈炎:主要通过去除局部刺激因素治疗,如洗牙清除牙菌斑、牙结石等,保持口腔卫生,一般经治疗后炎症可消退,不同年龄人群治疗方法相同,但儿童洗牙时需注意安抚,避免其产生恐惧心理;老年人洗牙后需注意口腔护理的长期维持。
牙龈癌:以手术治疗为主,可辅助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术需根据肿瘤范围切除病变组织,必要时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等,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和预后评估需综合考虑全身状况等因素,儿童患牙龈癌极为罕见,若发生需多学科团队综合评估治疗方案,充分考虑儿童生长发育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