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胃炎检查
慢性肠胃炎的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的血常规可了解感染及贫血情况,粪便常规+隐血试验可观察粪便性状及排查消化道出血;影像学检查的腹部超声可辅助判断腹部脏器继发性改变,消化道钡餐造影可了解消化道蠕动等情况;内镜检查的胃镜可观察食管等部位黏膜病变并活检,结肠镜可观察结肠黏膜情况并活检。不同人群检查需考虑各自特点及禁忌等。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了解是否存在感染及贫血情况。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炎症感染;若血红蛋白降低,可能存在贫血,而贫血可能与慢性肠胃炎导致的长期营养不良等有关。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指标正常范围不同,儿童相对成人有其自身的正常区间,需结合年龄判断结果是否异常。对于有长期慢性肠胃炎病史的患者,定期监测血常规有助于了解全身状况。
2.粪便常规+隐血试验: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的性状、有无寄生虫等。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可能有出血情况,需进一步排查慢性肠胃炎是否导致消化道出血。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饮酒、饮食不规律者,更应关注粪便隐血情况,因为这些生活方式可能加重慢性肠胃炎并导致出血风险增加。对于有家族消化道疾病病史的人群,粪便隐血试验也尤为重要,可早期发现潜在问题。
二、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能观察腹部脏器的形态、大小及有无病变,可辅助判断慢性肠胃炎是否引起腹部其他脏器的继发性改变,如肝脏、胆囊、胰腺等是否因慢性肠胃炎相关的代谢或免疫等因素出现异常。对于女性患者,还需考虑妇科相关疾病与慢性肠胃炎的鉴别,通过腹部超声可初步排查。不同年龄的患者,腹部超声的表现可能因生理结构差异有所不同,儿童腹部超声检查需注意操作规范及对检查结果的准确解读。
2.消化道钡餐造影:可了解消化道的蠕动情况、形态及有无溃疡、狭窄等病变。通过口服钡剂,在X线下观察消化道的影像,对于慢性肠胃炎的诊断有一定辅助价值。对于不能耐受胃镜检查的患者,消化道钡餐造影是一种替代检查方法。但该检查对微小病变的检出不如胃镜敏感,不同生活方式中经常接触放射性物质或对钡剂过敏的人群不适合此检查。
三、内镜检查
1.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肠胃炎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的黏膜病变,如有无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息肉等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对于有长期胃痛、胃胀、反酸、烧心等症状的患者,胃镜检查是必要的。不同年龄人群做胃镜检查的适应情况不同,儿童做胃镜需谨慎评估,充分考虑其耐受程度等因素。有上消化道出血病史的患者,胃镜检查可明确出血部位及原因。
2.结肠镜检查:能观察结肠黏膜的情况,对于慢性结肠炎等由慢性肠胃炎累及结肠的情况有重要诊断价值,可发现结肠的炎症、溃疡、息肉等病变,同样可进行病理活检。对于有腹泻、便血、腹痛等累及结肠的慢性肠胃炎相关症状的患者,结肠镜检查不可或缺。年龄较大的患者做结肠镜检查时,需关注其心肺功能等基础状况,以确保检查安全。有肠道手术史或腹部手术史的患者,结肠镜检查可能需要更谨慎的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