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有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性状异常等表现。腹痛多在下腹部,排便后可缓解,与多种因素有关;排便习惯改变分腹泻型和便秘型,腹泻型排便次数多、粪便稀糊或水样,便秘型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粪便性状异常方面,腹泻型可有黏液增多,便秘型粪便干结且表面带少量黏液,不同人群因自身特点表现有差异,机制分别与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蠕动等相关
一、腹痛
1.特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出现腹痛症状,多位于下腹部,疼痛程度不一。一般在排便后可缓解,部分患者疼痛与进食有关,例如进食后可能诱发腹痛。不同年龄人群腹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更难以准确描述腹痛部位,但会通过哭闹等方式表达不适;成年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肠道状态,腹痛可能相对更明显。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的人群,腹痛症状可能更易发作且程度加重。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腹痛可能与基础疾病相互影响。
2.机制:可能与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等因素有关。肠道动力异常表现为肠道蠕动过快或过慢,内脏高敏感性则是肠道对刺激的感受性增强,即使是正常强度的肠道蠕动等刺激也能让患者产生明显的腹痛感觉。
二、排便习惯改变
1.腹泻型表现:
特点:每天排便次数增多,可达3-5次甚至更多,粪便多为稀糊状或水样便,可能伴有未消化的食物。年龄较小的儿童发生腹泻时,需要密切关注水电解质平衡,因为儿童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出现脱水等情况;成年女性在孕期或更年期等特殊阶段,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导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发作频率增加;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的人群,肠道功能紊乱,腹泻症状可能更常见。
机制:肠道蠕动加快,水分吸收减少等原因导致腹泻。例如,某些神经递质的异常调节可能影响肠道的分泌和吸收功能,使得肠道分泌过多液体而吸收减少,从而引发腹泻。
2.便秘型表现:
特点: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排便次数减少,可能每周排便少于3次。老年人肠道蠕动功能本身减退,更容易出现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绝经后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肠道平滑肌张力降低,也较易发生便秘;久坐不动、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的人群,肠道蠕动减慢,便秘情况更易发生。
机制: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粪便干结,排便困难。
三、粪便性状异常
1.腹泻型相关粪便性状:除了稀糊状或水样便外,还可能出现粪便中黏液增多的情况。这是因为肠道炎症反应等因素导致肠道黏膜分泌黏液增加。对于儿童患者,粪便中黏液增多可能提示肠道受到一定刺激,需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发热、呕吐等,以排除感染性肠道疾病;成年男性如果长期大量饮酒,可能会刺激肠道黏膜,导致粪便黏液增多,进而影响粪便性状。
2.便秘型相关粪便性状:便秘型患者的粪便除干结外,还可能出现粪便表面带有少量黏液的情况。这是由于干结的粪便刺激肠道黏膜,导致黏膜分泌少量黏液。老年人如果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肠道功能,导致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伴粪便性状异常,此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对肠道的影响以及肠道本身的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