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和口腔溃疡的区别有哪些
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好发于婴幼儿等免疫力低下人群,表现为口腔黏膜白色不易擦去的斑膜;口腔溃疡病因复杂,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典型表现为有假膜、红晕带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且疼痛明显,两者可通过病因、临床表现、好发人群、诊断方法等区分。
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在人体口腔内正常情况下存在,但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大量繁殖致病。例如婴幼儿口腔卫生不佳、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等情况,都可能导致白色念珠菌过度生长引发鹅口疮,婴幼儿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更容易受到白色念珠菌的侵袭。
口腔溃疡:病因较为复杂,多种因素可诱发,如局部创伤(如刷牙时用力过度、吃硬食物擦伤等)、缺乏维生素(如维生素B族、维生素C缺乏等)、精神紧张、食物过敏、系统性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肝炎、女性经期、维生素B族吸收障碍综合征等)等。不同年龄阶段人群诱因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多与局部创伤或维生素缺乏相关,成年人则可能与精神压力、系统性疾病关联更密切。
临床表现方面
鹅口疮: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斑膜,形似奶块,不易擦去,强行擦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能会有溢血。斑膜可出现在舌、颊、腭等部位。一般不痛,不流涎,不影响吃奶,但严重时可能会影响吞咽和呼吸。婴幼儿是高发人群,其口腔内白色斑膜的分布和形态具有一定特征性。
口腔溃疡:典型表现为口腔黏膜上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表面覆盖黄色假膜,周围有红色晕带,中央凹陷,疼痛明显。口腔溃疡可发生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如唇、颊、舌缘等。疼痛程度因个体差异和溃疡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轻者仅稍有不适,重者疼痛剧烈,影响进食、说话等日常活动。不同病因引起的口腔溃疡,其外观和伴随症状可能会有一些细微差别,例如创伤性口腔溃疡往往能发现明显的创伤因素,而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则具有反复发作、周期性等特点。
好发人群方面
鹅口疮:好发于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2岁的婴幼儿较为常见。这与婴幼儿口腔黏膜娇嫩、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以及口腔卫生容易被忽视等因素有关。此外,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的人群、艾滋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者也容易患鹅口疮。
口腔溃疡:各年龄阶段人群均可发病,但不同类型的口腔溃疡好发人群有一定差异。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在青壮年中较为常见;创伤性口腔溃疡可发生在任何有口腔黏膜损伤风险的人群中,儿童因喜欢咬唇、咬颊等不良习惯容易发生创伤性口腔溃疡,成年人则可能因工作等原因导致口腔黏膜创伤;由系统性疾病引起的口腔溃疡可见于患有相应系统性疾病的各年龄段人群。
诊断方法方面
鹅口疮:医生通过观察口腔黏膜的典型白色斑膜表现,一般即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采取病变部位的黏膜涂片,在显微镜下找到白色念珠菌菌丝或孢子以明确诊断。
口腔溃疡:主要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发病诱因、症状特点、既往病史等)和口腔局部检查来诊断。医生会根据溃疡的外观、部位、病程等特点初步判断溃疡类型,必要时可能会进行血液检查等以排除系统性疾病导致的口腔溃疡,例如怀疑维生素缺乏引起的口腔溃疡时,可能会检测维生素水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