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其病原体对外界抵抗力弱;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母婴及少数间接传播;临床表现分一期(硬下疳等)、二期(皮肤黏膜损害等全身症状)、三期(累及多组织器官);诊断用暗视野显微镜和血清学检查;治疗首选青霉素且分病期制定方案;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原体特点
梅毒螺旋体是一种厌氧微生物,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弱,一般消毒剂和肥皂水均可迅速将其杀死。
二、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播:这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在感染梅毒的早期,传染性最强,未经治疗的患者在感染后的1年内最具传染性,随着病期延长,传染性逐渐减小。
2.母婴传播:患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将梅毒螺旋体传给胎儿,引起先天性梅毒。
3.其他途径:少数情况下可通过输血、接触污染的衣物等间接传播。
三、临床表现
1.一期梅毒:主要表现为硬下疳,通常发生在不洁性接触后2-4周,多为单发,无痛无痒,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疮面较清洁,有软骨样硬度。硬下疳出现1-2周后,同侧腹股沟或患处附近淋巴结可肿大,常为数个,大小不等,质硬,不粘连,不破溃。
2.二期梅毒:一般发生在感染后7-10周或硬下疳出现后6-8周,皮肤黏膜损害是其主要表现,可出现梅毒疹,形态多样,如斑疹、丘疹、脓疱等,常泛发对称;还可伴有扁平湿疣,好发于肛门周围、外生殖器等皮肤摩擦和潮湿部位,为扁平的丘疹,表面糜烂湿润或有分泌物。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头痛、关节痛等全身症状。
3.三期梅毒:又称晚期梅毒,一般在感染后2年,但也可长达10-15年。此期不仅累及皮肤黏膜,还可侵犯心血管、神经系统等多种组织器官,引起树胶肿等病变。心血管梅毒可出现主动脉炎、主动脉瓣闭锁不全、主动脉瘤等;神经梅毒可表现为脑膜炎、脑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脊髓痨等。
四、诊断方法
1.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在一期梅毒硬下疳处取渗出物,可找到梅毒螺旋体,这是早期诊断梅毒的重要方法。
2.血清学检查:包括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如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如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常用于筛查和疗效观察,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特异性高,常用于确诊,但一般不能用于观察疗效、判断复发及再感染。
五、治疗
一旦确诊梅毒,应尽早进行规范治疗。治疗药物首选青霉素,如苄星青霉素等。不同病期的梅毒治疗方案有所不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妇感染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导致胎儿流产、早产或死胎,或出生先天性梅毒儿。因此,孕妇应在孕期进行梅毒筛查,一旦确诊应及时规范治疗,以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2.儿童:先天性梅毒患儿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用药需特别谨慎,严格遵循医嘱。
3.老年人:老年人感染梅毒后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诊断时需结合详细的病史、全面的检查进行综合判断,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密切监测治疗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