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生与感染因素和其他因素相关。感染因素包括病毒(如柯萨奇B组病毒、埃可病毒、肠道病毒等通过呼吸道或口途径感染)和细菌(如沙门菌、链球菌等经消化道感染累及淋巴结);其他因素有免疫系统因素(儿童免疫系统未成熟、有基础免疫缺陷疾病者易发病)和胃肠道因素(胃肠道功能紊乱、寄生虫感染、慢性炎症性疾病等可增加发病风险)。
一、感染因素
(一)病毒感染
1.常见病毒种类及感染途径
多种病毒可引发肠系膜淋巴结炎,其中最常见的是病毒包括柯萨奇B组病毒、埃可病毒等。儿童多通过呼吸道传播感染病毒,例如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幼儿园、学校等,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当儿童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毒容易侵入呼吸道并进一步累及肠系膜淋巴结。以柯萨奇B组病毒为例,研究发现该病毒感染后可在肠道内繁殖,然后通过淋巴循环等途径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引起淋巴结的炎症反应。
另外,肠道病毒也较为常见,肠道病毒感染后可经口进入人体,在肠道内复制,随后可能播散至肠系膜淋巴结,导致淋巴结出现肿大、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
(二)细菌感染
1.细菌种类及感染机制
一些细菌感染也可能引发肠系膜淋巴结炎,如沙门菌、链球菌等。细菌可通过消化道感染人体,例如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后,细菌进入肠道,进而侵犯肠系膜淋巴结。以沙门菌为例,沙门菌感染人体后,可在肠道黏膜定植并繁殖,然后通过淋巴系统扩散到肠系膜淋巴结,引起淋巴结的炎症反应,表现为淋巴结的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等。链球菌感染时,细菌产生的毒素等物质可刺激肠系膜淋巴结,导致其发生炎症变化。
二、其他因素
(一)免疫系统因素
1.机体免疫状态与发病关系
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成年人更容易发生肠系膜淋巴结炎。例如,婴幼儿时期,免疫系统的各方面功能,如免疫细胞的活性、免疫球蛋白的水平等都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当受到病毒或细菌感染时,免疫系统清除病原体的能力较弱,就更容易导致肠系膜淋巴结受到累及而发生炎症。而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逐渐完善,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生率会相对降低,但在青春期前仍可能因免疫系统的波动等因素而发病。
对于有基础免疫缺陷疾病的儿童,如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儿,由于体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机体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明显下降,发生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儿童,而且病情往往更为严重,病程也可能更长。
(二)胃肠道因素
1.胃肠道功能紊乱与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关联
胃肠道功能紊乱可增加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病风险。例如,儿童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或食用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可导致胃肠道蠕动功能紊乱,食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异常,容易引起肠道内环境的改变,进而影响肠系膜淋巴结的正常功能。另外,肠道寄生虫感染也可能通过影响胃肠道功能间接导致肠系膜淋巴结炎,如蛔虫感染时,蛔虫在肠道内的活动可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的炎性反应,同时也可能影响肠系膜淋巴结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促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生。
胃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如克罗恩病累及肠道时,也可能波及肠系膜淋巴结,导致肠系膜淋巴结出现炎症反应。这类疾病往往有慢性的肠道炎症过程,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影响肠系膜淋巴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其容易发生炎症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