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是因多种原因致胆汁反流入胃引发胃黏膜非萎缩性炎症,各年龄段可发病,中老年人等有高危因素,有上腹部不适等表现,胃镜等可诊断,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等治疗,多数预后好但易复发,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等预防。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发生非萎缩性炎症改变的一种疾病。正常情况下,幽门起到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的作用,但当幽门结构功能异常、胃肠动力紊乱等时,胆汁就会反流至胃内。例如,幽门括约肌松弛、胃排空延迟等情况都可能促使胆汁反流发生。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胃肠动力功能减退相关问题,从而增加发病风险;性别上暂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精神压力过大等都可能影响胃肠动力及幽门功能,进而诱发该病;有胆道疾病(如胆囊结石、胆囊炎等)病史的人群,由于胆道功能异常也易出现胆汁反流情况。
二、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
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多为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疼痛无明显规律性,可在进食后加重或缓解不明显。不同年龄人群感受可能略有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感知不如年轻患者敏锐,表现相对隐匿;而年轻人群可能因生活方式因素影响,疼痛发作相对更频繁些。
反流症状:可感觉有胆汁反流至口腔,尤其在平卧、弯腰或腹压增高时易出现。
消化不良症状:如腹胀、恶心、呕吐等,影响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长期可能导致营养状况改变,对于儿童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对于老年人可能进一步降低生活质量。
三、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能看到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非萎缩性炎症改变,还可观察到胆汁反流的情况,如胆汁附着于胃黏膜表面等。
2.24小时食管胆汁pH监测:有助于明确有无胆汁反流及反流的程度等情况,为诊断提供更客观的依据。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要求,儿童需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老年人要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过饱饮食;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老年人可选择散步等轻度运动,儿童可在家长陪伴下进行适合的户外活动,以促进胃肠动力恢复。
体位调整: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减少夜间胆汁反流。
2.药物治疗:可使用一些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如莫沙必利等,以增加胃肠道蠕动,减少胆汁反流;还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保护胃黏膜免受胆汁的损伤,但具体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遵循循证医学依据合理选用,避免不恰当用药。
五、预后与预防
1.预后: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症状可得到缓解,预后较好,但如果不注意生活方式调整等,容易复发。儿童患者若能及时干预并纠正不良生活方式,预后相对良好;老年人若基础疾病较多,可能预后受一定基础疾病影响,但通过规范治疗也可改善症状。
2.预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学会缓解压力;积极治疗胆道等原发病;对于有胃肠动力紊乱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进行胃肠功能相关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