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食管炎的症状
霉菌性食管炎有典型症状和伴随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反酸烧心,伴随症状有食欲不振、呕血或黑便,不同人群症状有特点,儿童不典型且易现全身症状,老年人症状不典型易现营养不良且易被基础病掩盖,免疫力低下人群症状更严重且易伴其他机会性感染表现
吞咽困难:这是霉菌性食管炎较为常见的症状。患者在进食固体或流质食物时,会感觉食物通过食管的过程不顺畅,有阻滞感。这是由于食管黏膜受霉菌感染后发生炎症、水肿,导致食管狭窄,从而影响食物的通过。例如,一些患者会发现吃米饭等固体食物时,明显感觉吞咽费力,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才能将食物咽下。
胸骨后疼痛:疼痛多为烧灼样或刺痛感,疼痛部位在胸骨后区域。当食管受到炎症刺激时,神经末梢受到影响,就会产生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些患者可能只是轻微的隐痛,而有些患者疼痛较为明显,在进食时或进食后可能会加重。比如,部分患者在进食过热或过冷食物时,胸骨后疼痛会更显著。
反酸、烧心:霉菌感染引起食管黏膜的病变,可能会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导致其松弛,使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症状。患者会感觉有酸性物质从胃向上涌至口腔,同时伴有胸骨后或心窝部的烧灼感。例如,在平卧、弯腰或腹压增加时,这种反酸、烧心症状可能会更易出现。
伴随症状
食欲不振:由于吞咽困难和进食时的不适,患者往往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进食量明显减少。长期的食欲不振可能会导致患者体重下降、营养状况不佳。比如,原本食量正常的患者,患病后可能每天的进食量仅为正常时的一半甚至更少。
呕血或黑便:病情较为严重时,食管黏膜的炎症可能会导致黏膜糜烂、溃疡,从而引起出血。如果出血量较少,可能表现为黑便,即粪便颜色发黑,呈柏油样;如果出血量较多,则可能出现呕血,呕吐物中含有鲜血或暗红色血液。例如,部分患者在出现呕血或黑便时,会伴有头晕、乏力等贫血表现。
不同人群的症状特点
儿童
儿童霉菌性食管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除了可能出现上述类似的吞咽困难、呕吐等症状外,还可能因年龄小而表现不典型。比如,婴幼儿可能会出现拒食、哭闹不安等情况,因为吞咽疼痛会让他们在进食时感到极度不适。而且儿童的机体反应与成人不同,可能在炎症初期就较快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等,这是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感染更容易扩散和引起全身反应。
老年人
老年人霉菌性食管炎患者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吞咽困难的症状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但更容易出现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等情况。这是因为老年人的消化功能本身就逐渐衰退,再加上霉菌性食管炎导致的进食减少,更容易出现营养摄入不足。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掩盖霉菌性食管炎的典型症状,或者与霉菌性食管炎的症状相互影响,增加诊断的难度。
免疫力低下人群
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由于自身免疫力低下,霉菌感染更容易发生且症状可能更严重。吞咽困难和胸骨后疼痛等症状可能会更剧烈,而且病情进展可能更快。同时,这类人群还可能伴有其他机会性感染的表现,因为他们的整体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同时感染多种病原体。例如,艾滋病患者在发生霉菌性食管炎时,往往还可能合并有肺部、肠道等部位的霉菌感染,出现相应部位的症状,如咳嗽、腹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