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缺氧性脑病分急性期和后遗症期,急性期不同程度表现不同,后遗症期有多种系统后遗症;治疗包括维持生命体征、用抗惊厥药控制惊厥、足月儿中度和重度可用亚低温治疗、用神经保护剂及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康复治疗等
一、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症状
1.不同时期症状表现
急性期(一般为出生后1周内):轻度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主要表现为兴奋、激惹,肢体及下颏可出现颤动,拥抱反射活跃,肌张力正常,呼吸平稳,前囟平,一般不出现惊厥。中度患儿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减低,肢体自发动作减少,可出现惊厥,多为局部性,如面、唇周微颤或肢体抽动、双眼凝视,瞳孔等大,对光反射迟钝,前囟张力正常或稍高,呼吸平稳或增快。重度患儿意识不清,常处于昏迷状态,肌张力松软,肢体自发动作消失,惊厥频繁,反复呼吸暂停,前囟隆起,瞳孔不对称或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心率减慢等。
后遗症期(出生2-3周后):可能出现智力低下、癫痫、运动障碍(如痉挛性瘫痪、共济失调等)、视听障碍(如视力减退、听力障碍)、语言障碍等,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表现有所差异,例如较大儿童可能会出现学习困难、行为异常等情况。在新生儿期,若有严重缺血缺氧性脑病病史,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显现出上述不同系统的后遗症表现,其发生与脑损伤的程度和部位等因素有关,而早产儿由于脑发育尚未成熟,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后更易出现后遗症。
二、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治疗
1.一般治疗
维持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操作以保证有效通气。维持良好的循环功能,根据患儿情况调整血压,保证脑灌注。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因为低血糖会加重脑损伤,通过静脉输注葡萄糖等方式维持血糖稳定。
控制惊厥:选用合适的抗惊厥药物,如苯巴比妥等,及时控制惊厥发作,防止惊厥持续状态对脑造成进一步损伤。对于新生儿惊厥,苯巴比妥是常用药物之一,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神经抑制作用来发挥抗惊厥效果,但要注意其可能存在的呼吸抑制等副作用,需密切监测呼吸等生命体征。
2.亚低温治疗
原理及适用情况:亚低温治疗是通过降低体温(一般将体温降至32-34℃)来减轻缺血缺氧性脑病引起的脑损伤。适用于足月儿中度和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脑代谢率、减少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减轻脑水肿等有关。对于早产儿,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等因素,亚低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进一步研究,目前应用相对谨慎。
3.神经保护剂的应用
常用药物及作用:如胞磷胆碱等,胞磷胆碱可以改善脑代谢,促进脑功能恢复。其通过增加脑血流量,参与磷脂合成等过程来发挥作用,但具体疗效还需更多大规模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在使用过程中,需根据患儿的病情、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是否使用及调整剂量等,但要严格遵循药物使用的一般原则,确保用药安全。
4.康复治疗
早期介入: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语言训练、智能训练等。对于存在运动障碍的患儿,运动疗法可以通过各种康复训练手段帮助患儿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对于有语言障碍的患儿,语言训练可以逐步提高其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康复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根据患儿不同阶段的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并且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患儿的康复特点,例如婴幼儿期是运动和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康复治疗需更注重顺应其发育规律进行针对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