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得了鹅口疮的表现
婴儿鹅口疮有口腔局部表现如白色斑膜、黏膜充血,全身表现如轻微烦躁哭闹、吃奶减少等,不同年龄婴儿表现有特点,若白色斑膜迅速蔓延累及呼吸道致呼吸困难或伴持续高热、精神萎靡等为特殊情况需重视。
一、口腔局部表现
1.白色斑膜:婴儿鹅口疮最典型的表现是在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斑膜,类似凝乳状。这些斑膜好发于颊、舌、软腭及牙龈等部位,起初可能是散在的小斑点,随后会逐渐融合成片。例如,有研究显示,约85%的鹅口疮患儿口腔内可见到这种白色斑膜,且斑膜不易用棉签或湿纱布擦去,强行擦拭后局部黏膜会有潮红、粗糙,甚至可能有轻度出血。
2.黏膜充血:在白色斑膜周围的黏膜通常会有不同程度的充血表现。这是因为局部的炎症反应导致黏膜血管扩张,使得黏膜呈现出淡淡的红色。一般来说,充血程度可能因病情轻重而有所不同,病情较轻时充血可能不太明显,病情较重时充血会相对更显著。
二、全身表现
1.一般情况:部分婴儿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烦躁不安、哭闹增多的情况。这是因为口腔内的不适会影响婴儿的情绪和进食,从而表现出异常的哭闹。例如,当婴儿在吃奶时,由于口腔内的斑膜可能会引起疼痛,导致婴儿拒绝吃奶或者吃奶时哭闹加剧。另外,少数婴儿可能会有轻度的体温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8℃。这是机体对局部感染的一种应激反应,但体温升高通常并不明显。
2.进食影响:由于口腔内有不适的斑膜,婴儿会出现吃奶减少的情况。因为在吃奶过程中,乳头或奶嘴与口腔内病变部位接触会引起疼痛,所以婴儿会抗拒吃奶。长期吃奶减少可能会导致婴儿体重增长缓慢等情况。比如,有研究追踪观察发现,患鹅口疮的婴儿在患病期间,体重增长速度会比正常婴儿明显减慢,这与进食量减少密切相关。
三、不同年龄婴儿的表现特点
1.新生儿期:新生儿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发生鹅口疮时,白色斑膜可能出现得较为迅速,而且可能累及口腔多个部位。由于新生儿不会用语言表达不适,主要表现为吃奶时的异常哭闹,可能会突然拒绝吃奶,同时口腔内白色斑膜的出现可能会被家长忽视,但仔细检查口腔可发现典型病变。
2.小月龄婴儿(3-6个月):此阶段婴儿口腔开始逐渐发育,鹅口疮的白色斑膜可能会影响其口腔的正常功能。婴儿可能会出现流口水增多的现象,因为口腔内的不适会导致唾液分泌增加,而婴儿还不能很好地吞咽过多的唾液,所以会表现出流口水比平时明显增多的情况。同时,由于口腔疼痛,婴儿可能会更加依赖安抚奶嘴,但使用安抚奶嘴可能会加重局部感染的风险,需要家长特别注意。
3.较大婴儿(6个月以上):随着婴儿口腔运动能力的发展,较大婴儿可能会用舌头去舔口腔内的病变部位,从而导致白色斑膜的扩散。而且,较大婴儿可能会出现因口腔不适而影响咀嚼固体食物的情况,虽然这个阶段婴儿开始添加辅食,但由于鹅口疮的存在,可能会拒绝食用一些较硬或有一定刺激性的辅食。
四、特殊情况提示
如果婴儿鹅口疮的白色斑膜迅速蔓延,累及咽喉部甚至呼吸道,可能会导致婴儿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情况。这种情况比较危急,需要立即就医处理。例如,当白色斑膜蔓延至喉部时,可能会引起喉部水肿,影响婴儿的呼吸,此时婴儿会出现呼吸急促、喘憋等表现,家长应高度重视,及时带婴儿到医院就诊。另外,如果婴儿除了鹅口疮表现外,还伴有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8℃且不退)、精神萎靡等症状,也提示可能存在其他严重的感染情况,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