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是什么病
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基础上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致脑组织缺血软化的病症,发病与血管、血流动力学因素相关,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靠影像学检查,治疗需控制基础疾病、改善脑循环、预防复发,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定义
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
二、发病机制
血管因素:高血压是导致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壁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化等,管腔狭窄,进而形成血栓导致血管闭塞。动脉硬化也会使血管弹性降低、内膜不光滑,促进血栓形成。此外,糖尿病可引起微血管病变,增加脑小血管闭塞的风险,高血糖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有利于血栓形成。
血流动力学因素:当血压突然降低时,脑血流量减少,容易导致脑深部小动脉供血不足,尤其是在夜间睡眠时,血压相对较低,血流缓慢,更易发生腔隙性梗塞。
三、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头痛、呕吐等全脑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轻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有些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的肢体无力或麻木,例如一侧面部或肢体的轻度麻木、无力,症状可能较轻,容易被忽视。
不同部位的表现
纯运动性轻偏瘫:较为常见,表现为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不伴有感觉障碍、视觉障碍等。
纯感觉性卒中:患者仅出现一侧肢体的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等,而无运动障碍。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伴有小脑性共济失调,通常下肢重于上肢。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急性期可见低密度病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可逐渐清楚。但对于较小的腔隙性梗塞,可能早期不易发现。
头颅MRI:对腔隙性梗塞的检出率高于CT,尤其是在早期,能够发现较小的病灶,可清晰显示脑深部的微小梗塞灶。
五、治疗原则
基础疾病控制:积极控制高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目标是收缩压低于140mmHg,舒张压低于90mmHg,但对于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对于糖尿病患者,可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等综合措施控制血糖。
改善脑循环:可使用一些改善脑血流的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
预防复发: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需长期进行二级预防,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时,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肝肾功能等变化,因为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虑各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
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时,要注意血糖的波动对病情的影响。严格控制血糖的同时,要避免因降糖药物使用不当导致低血糖等并发症,因为低血糖可能加重脑梗塞的病情。
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在治疗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时,需谨慎调整血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降压过程要缓慢进行,因为过快降压可能导致脑灌注不足,加重脑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