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大便失禁是什么原因
老年人大便失禁的原因包括神经系统相关原因(如脑卒中、帕金森病、脊髓损伤或病变)、肠道相关原因(如肠道疾病、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及其他全身性因素(如认知障碍、多重用药、营养不良)
一、神经系统相关原因
1.脑卒中:老年人是脑卒中的高发人群,脑卒中会损害大脑中控制排便的神经中枢或传导通路,导致大便失禁。例如,缺血性脑卒中或出血性脑卒中影响到支配肛门括约肌等排便相关肌群的神经功能,使得患者无法正常感知直肠内粪便的充盈情况以及控制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和舒张,从而引发大便失禁。
2.帕金森病:该病会累及神经系统多个部位,包括影响到控制肠道运动和排便的神经调节系统。患者由于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导致胃肠蠕动减慢等肠道功能紊乱,同时也可能出现肛门括约肌控制障碍,进而引发大便失禁。研究表明,相当比例的帕金森病患者会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大便失禁问题。
3.脊髓损伤或病变:老年人若有脊髓部位的损伤(如外伤导致脊髓受损)或脊髓病变(如脊髓肿瘤、脊髓炎等),会影响脊髓对排便反射的传导。脊髓是排便反射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损或病变会使大脑与肛门括约肌等排便相关结构之间的神经传导受阻,使得排便反射异常,出现大便失禁。
二、肠道相关原因
1.肠道疾病
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包括肠道的吸收、分泌以及对排便的控制等。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肠道蠕动紊乱,同时炎症损伤肠道黏膜,使得肠道对粪便的约束能力下降,从而引发大便失禁。
结直肠肿瘤:结直肠部位的肿瘤生长过程中,可能会侵犯肠道周围组织,影响肠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肿瘤的存在可能导致肠道狭窄、梗阻,或者破坏肠道的神经支配等,进而引起大便失禁。例如,肿瘤较大时可能阻塞肠道,使粪便无法正常通过,当压力增大时就可能不自主排出;或者肿瘤侵犯控制排便的神经,导致排便控制功能丧失。
2.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衰老相关括约肌退变:随着年龄增长,肛门括约肌会出现自然退变,肌肉弹性下降、力量减弱。老年人肛门括约肌的结构和功能逐渐衰退,对粪便的控制能力降低,容易发生大便失禁。
手术损伤:老年人若曾因结直肠疾病等接受过肛门周围手术,如痔疮手术、直肠癌根治术等,可能会损伤肛门括约肌,导致其功能受损,从而引发大便失禁。例如,直肠癌根治术在切除肿瘤的过程中可能不可避免地损伤肛门括约肌,影响其正常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来控制排便。
三、其他全身性因素
1.认知障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障碍疾病的老年人,可能会出现对排便感觉的感知障碍以及对排便行为的控制能力下降。患者可能无法准确感知直肠内粪便的充盈情况,或者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排便场所,从而导致大便失禁。
2.多重用药: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肠道功能或神经系统功能,从而引发大便失禁。例如,一些镇静催眠药物可能会抑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包括对排便相关神经的控制;某些导泻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或长期使用,可能会打乱肠道正常的排便节律和功能,进而导致大便失禁。
3.营养不良: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减退等原因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特别是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缺乏时,可能会影响肛门括约肌等相关肌肉组织的功能。肌肉的正常功能依赖于充足的营养供应,营养不良会使肛门括约肌等肌肉力量减弱,导致对粪便的控制能力下降,引发大便失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