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结膜下出血什么原因
球结膜下出血的原因包括外伤因素(眼部外伤、医源性外伤)、高血压相关因素(血压波动、血管病变)、血液系统疾病因素(血小板异常、凝血因子异常)以及其他因素(剧烈咳嗽、呕吐等、衰老因素)。其中眼部外伤或医源性操作可致球结膜下小血管破裂;高血压患者血压不稳或血管病变易引发;血液系统疾病中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异常会影响凝血致出血;剧烈咳嗽、呕吐等致胸腹压升高可传至眼部致血管破裂,衰老致血管弹性下降、脆弱也易致出血。
一、外伤因素
(一)眼部外伤
眼部受到外力撞击等情况,例如用手揉眼睛过于用力、眼部被物体击打等,都可能导致球结膜下的小血管破裂,从而引起球结膜下出血。这种情况在有眼部外伤史的人群中较为常见,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发生,比如儿童在玩耍时可能不慎撞到眼部,成年人在工作或运动中也可能出现眼部外伤情况。
(二)医源性外伤
在一些眼部检查或治疗操作过程中,也可能引发球结膜下出血,像眼部的手术操作、眼部的穿刺检查等,由于操作过程中对球结膜下血管的影响,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因医源性因素出现球结膜下出血,例如接受眼科手术的患者就存在一定的发生风险。
二、高血压相关因素
(一)血压波动
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稳定,血压突然升高时,会使得球结膜下的血管承受较大的压力,容易发生破裂出血。高血压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尤其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和女性的发病风险并无明显绝对差异,但有高血压家族史等情况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就会增加球结膜下出血的可能性。
(二)血管病变
长期高血压还可能导致球结膜下的血管发生病变,使血管的弹性下降、脆性增加,更容易破裂出血。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本身的弹性等会逐渐发生变化,高血压对血管的损害会更加明显,所以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球结膜下出血的风险相对更高。
三、血液系统疾病因素
(一)血小板异常
某些血液系统疾病会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血小板在人体的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时,凝血功能受到影响,就容易出现球结膜下出血的情况。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能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导致血小板异常,儿童和成人都有发病可能,而且不同性别在这类疾病的发病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二)凝血因子异常
一些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的疾病,也会引起球结膜下出血。例如血友病等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疾病,或者是由于肝脏疾病等原因导致凝血因子合成障碍的获得性凝血因子异常疾病。这类疾病的发病与年龄、性别有一定关系,比如血友病男性发病相对较多,而肝脏疾病则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不同性别均可患病。
四、其他因素
(一)剧烈咳嗽、呕吐等
当人体发生剧烈咳嗽、频繁呕吐时,胸腔和腹腔内压力会突然升高,这种压力的变化会传导至眼部,导致球结膜下的血管破裂出血。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因为剧烈咳嗽、呕吐等情况引发球结膜下出血,例如儿童在患呼吸道感染剧烈咳嗽时,成年人在患有胃肠道疾病频繁呕吐时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二)衰老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球结膜下的血管弹性会逐渐下降,血管壁也会变得相对脆弱,更容易发生破裂出血。老年人相对年轻人来说,发生球结膜下出血的风险更高,因为衰老导致的血管变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年龄越大,这种血管的退行性变化越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