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胃肠炎怎么办
病毒性胃肠炎由多种病毒引起,常见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有相应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预防措施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主要通过了解病史症状、实验室检查诊断,一般治疗需补液和调整饮食,对症治疗包括止吐退热,预防要注意个人、饮食饮水安全及接种疫苗,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免疫低下者有不同注意要点
一、病毒性胃肠炎的定义与常见病因
病毒性胃肠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胃肠黏膜炎症,常见病毒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多在秋冬季流行;诺如病毒则全年均可发生,常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或密切接触传播。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主要症状为腹泻、呕吐,大便多为水样或稀糊状,无脓血。婴幼儿患者可能出现频繁呕吐,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
部分患者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婴幼儿:由于其生理特点,更容易出现脱水症状,如尿量减少、前囟凹陷、精神萎靡等。且因胃肠功能较弱,呕吐、腹泻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
成人:症状相对婴幼儿可能较轻,但也需注意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情况,尤其是本身有基础疾病的成人,如糖尿病患者,脱水可能影响血糖控制。
三、诊断方法
1.病史与症状评估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包括起病时间、腹泻呕吐的频率、大便性状等,以及接触史等。
根据典型的腹泻、呕吐等症状初步怀疑病毒性胃肠炎。
2.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可见少量白细胞,大便培养无细菌生长。
病毒检测:可通过粪便抗原检测等方法检测出引起病毒性胃肠炎的特定病毒,如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诺如病毒核酸检测等,有助于明确病因。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补液:预防和纠正脱水是关键。对于轻度脱水的患者,可口服补液盐;中重度脱水则需要静脉补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饮食调整:患病期间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婴幼儿患者可继续母乳喂养,同时适当调整喂养量和次数。
2.对症治疗
止吐:对于呕吐明显的患者,可适当使用一些药物缓解症状,但需谨慎选择,避免影响对病情的观察。
退热:低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体温较高(一般指超过38.5℃)且患者有明显不适时,可根据情况考虑使用退热措施,但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等相关要求,避免不恰当使用退热药物对低龄儿童造成不良影响。
五、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
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
注意食品和饮用水安全,不吃变质、受污染的食物,饮用安全的水源。
2.疫苗接种
婴幼儿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降低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病风险。
3.环境卫生
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精神差、尿量明显减少等脱水表现,应及时就医。喂养时要注意卫生,奶瓶等器具要严格消毒。
2.老年人
老年人本身可能有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发生病毒性胃肠炎时更易出现并发症,如脱水导致血容量不足,进而影响心脑血管功能等。应密切关注其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情况,必要时及时住院治疗。
3.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感染病毒性胃肠炎后病情可能更严重,恢复时间更长。这类人群应加强防护,避免接触病毒源,一旦发病需及时就医并进行更积极的治疗和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