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和拉肚子的区别
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经粪-口传播,病理是杆菌侵袭结肠黏膜致炎症溃疡,表现为发热、腹痛等,实验室检查粪便有大量脓细胞等且培养可分离出杆菌;腹泻是常见症状,病因多样,表现为粪便性状多样等,实验室检查依病因不同有相应表现,痢疾与腹泻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定义与病因
痢疾
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其病原体痢疾杆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例如食用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等。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风险可能相对较高,生活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更易罹患痢疾。
痢疾的病理主要是痢疾杆菌侵袭结肠黏膜,引起黏膜炎症、溃疡,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严重时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等并发症。
拉肚子(腹泻)
是一种常见症状,并非单一疾病。引起腹泻的原因众多,感染因素包括病毒(如轮状病毒等)、细菌(除痢疾杆菌外的其他细菌)、寄生虫等感染肠道;非感染因素可由饮食不当(如食用过多生冷、油腻食物等)、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服用后可能导致腹泻)、过敏反应、腹部受凉、肠道功能紊乱(如肠易激综合征)等引起。各个年龄阶段人群均可发生腹泻,婴幼儿由于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饮食稍有不当就容易出现腹泻;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的人群,也可能因基础疾病影响肠道功能而出现腹泻情况。
二、临床表现特点
痢疾
典型症状为黏液脓血便,粪便中黏液和脓血比例相对较明显,同时里急后重感较为突出,即有频繁的便意,但每次排便量很少。发热情况较为常见,体温可升高至38℃-40℃左右,腹痛多位于下腹部,呈阵发性绞痛。儿童感染痢疾时,可能因病情发展较快而出现精神萎靡等全身症状相对更明显的情况,需密切关注。
拉肚子(腹泻)
腹泻的粪便性状多样,可为稀水样便、糊状便等,一般无脓血(除非是感染较为严重且损伤肠道黏膜较明显的情况,但此时与痢疾的脓血便表现仍有差异,痢疾的脓血便更具有特征性的黏液与脓血混合表现)。里急后重感相对不典型或较轻。发热情况因病因不同而异,若是感染性腹泻由病毒引起的,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发热程度可能更高些,但不如痢疾那样相对更具特异性的发热表现。腹痛程度和部位不固定,可为脐周痛等不同部位的疼痛。婴幼儿腹泻时,除了大便性状改变外,还可能出现呕吐、哭闹不安、精神差等表现,需特别注意其脱水等并发症的发生。
三、实验室检查差异
痢疾
粪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脓细胞、白细胞、红细胞,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这是确诊痢疾的重要依据。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存在细菌感染炎症反应。对于儿童患者,通过实验室检查能更精准判断感染情况,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
拉肚子(腹泻)
粪便常规检查若为非感染性腹泻,一般无脓血,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增多;若是感染性腹泻由病毒引起,粪便病毒检测可发现相应病毒抗原或核酸;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粪便培养可发现相应致病菌,但与痢疾的致病菌不同。血常规检查在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时,白细胞可正常或降低,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增多,但不如痢疾时那样典型的以痢疾杆菌感染为特征的表现。婴幼儿腹泻时,除了常规实验室检查外,还需密切监测电解质等指标,因为婴幼儿脱水风险较高,通过实验室检查能及时发现电解质紊乱情况并进行纠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