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胃炎是怎么来的
慢性肠胃炎的诱发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因素、环境与精神因素。幽门螺杆菌通过口-口和粪-口传播,可突破胃黏膜屏障致病;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暴饮暴食与饮食不规律等不良饮食习惯会损伤胃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会破坏胃黏膜或肠道菌群平衡;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及精神紧张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胃肠功能。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
1.感染途径: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肠胃炎的重要诱因之一,主要通过口-口传播,比如共用餐具、亲密接触等;还可通过粪-口传播,如接触被污染的水源等。儿童若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家人密切接触,易被感染;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环境中的人群,感染风险也较高。成年人中,有不良生活习惯如聚餐频繁且不使用公筷等的人群,感染几率增加。
2.致病机制:幽门螺杆菌可突破胃黏膜的防御屏障,它产生的尿素酶能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为自身创造适宜生存环境,同时其毒素等物质会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长期感染可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进而可能影响肠道,引发肠胃炎相关病变。
二、不良饮食习惯
1.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长期大量摄入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等)、过烫食物,会反复刺激胃和肠道黏膜。例如,长期吃很烫的火锅,会使胃和肠道黏膜不断受到高温损伤,导致黏膜充血、水肿,长期如此易引发慢性肠胃炎。年轻人中喜欢吃麻辣烫、火锅且饮食无度的人群,更容易因这种不良饮食习惯患病;老年人若本身胃肠功能较弱,再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也会加重胃肠负担,诱发炎症。
2.暴饮暴食与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会使胃肠消化负担急剧加重,胃肠需要分泌大量消化液来消化过多食物,长期如此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饮食不规律,如经常不吃早餐、晚餐过饱等,会打乱胃肠的正常蠕动和消化节律,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更新。儿童若家长喂养不当,经常让其暴饮暴食或饮食无规律,会影响胃肠发育,增加患病风险;成年人中工作繁忙、饮食作息不规律的人群,是慢性肠胃炎的高发群体。
三、药物因素
1.非甾体抗炎药的影响: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缺乏前列腺素会使胃黏膜容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导致胃黏膜损伤,进而引发肠胃炎。老年人常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需要长期服用此类药物,若用药过程中不注意保护胃黏膜,就容易出现慢性肠胃炎;一些患有风湿性疾病等需要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人群,也面临较高的患病风险。
2.其他药物的潜在影响:某些抗生素长期使用也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肠道炎症发生。比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也会破坏肠道内的有益菌群,使肠道微生态失衡,引发肠胃炎相关症状。
四、环境与精神因素
1.环境因素: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会影响胃肠的血液循环和正常功能。例如,在寒冷的冬季,胃肠受到寒冷刺激后,蠕动可能会紊乱,容易引发炎症。生活在气候多变、环境较差地区的人群,慢性肠胃炎的患病率相对较高。
2.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功能。比如,长期精神紧张时,会导致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从而影响消化吸收,长期如此可引发慢性肠胃炎。现代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人群,由于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患慢性肠胃炎的几率明显增加;儿童若长期生活在家庭关系不和谐等精神压力较大的环境中,也可能影响胃肠功能,增加患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