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和蛀牙有什么区别
龋齿和蛀牙本质相同,均是细菌等多种因素致牙齿硬组织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发病与细菌、饮食、宿主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细微差异,预防需维护口腔卫生、控制饮食、定期检查,治疗包括充填及针对性预防性措施
一、概念本质
龋齿是一个广义的医学术语,而蛀牙是龋齿的一种通俗说法,二者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由于细菌等多种因素作用导致牙齿硬组织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疾病。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一)细菌因素
1.变形链球菌等的作用:变形链球菌等致龋菌会在牙齿表面形成菌斑,这些细菌能利用食物中的糖类产酸,酸会逐渐溶解牙齿的硬组织,无论是龋齿还是蛀牙,都是因为致龋菌的这种产酸破坏作用,不同人群如儿童由于口腔卫生清洁相对不彻底,更易滋生致龋菌引发龋坏;成年人若有不良口腔卫生习惯,也会面临相同风险。
(二)饮食因素
1.糖类摄入影响:过多摄入含糖食物,比如儿童喜欢的糖果、碳酸饮料等,其中的糖类会被致龋菌利用产酸,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食用高糖食品后若口腔清洁不及时,更易导致牙齿被酸侵蚀发生龋坏;成年人长期高糖饮食且口腔卫生维护不佳,也会增加患龋风险。
(三)宿主因素
1.牙齿自身状况:牙齿的形态、结构、矿化程度等会影响是否易患龋。例如,牙齿窝沟较深的人群,食物残渣等易残留,更易发生龋坏,这在儿童乳牙中较为常见,因为乳牙的窝沟相对较深,且儿童口腔自洁能力弱;成年人若有牙齿发育不良、矿化不良等情况,也比牙齿健康完整的人更易患龋。
三、临床表现差异(相对细微且非本质差异)
(一)外观表现
1.初期表现:早期龋齿或蛀牙可能都表现为牙齿表面出现白垩色斑块,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黄褐色或黑褐色的龋损区,对于儿童来说,乳牙发生龋坏时,外观上可能更易被家长忽视,因为乳牙颜色相对较白,龋坏初期的颜色改变可能不明显;成年人牙齿颜色较深,龋坏部位颜色变化相对更易察觉。
(二)进展程度表现
1.浅龋阶段:无论是龋齿还是蛀牙,浅龋时病变仅局限在牙齿的釉质层,一般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儿童可能因为不会表达而容易被忽略,成年人若能定期口腔检查则可能更早发现;中龋时病变进展到牙本质浅层,可能会对冷、热、酸、甜等刺激产生敏感症状,儿童此时可能会出现对进食相关刺激的反应,成年人则更能明确指出牙齿的不适部位。
四、预防与治疗原则
(一)预防方面
1.口腔卫生维护:无论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应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辅助清洁工具。儿童由于自我口腔清洁能力差,家长要帮助其做好口腔清洁;成年人则需自身坚持并掌握正确的口腔清洁方法。
2.饮食控制:减少含糖食物和饮料的摄入,儿童要避免过多食用糖果、含糖果汁等,成年人也应限制高糖食品的摄取,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纤维食物有助于清洁牙齿。
3.定期口腔检查:儿童应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龋坏等问题及时处理;成年人也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牙齿潜在的问题。
(二)治疗方面
1.充填治疗:一旦发生龋坏,需要进行充填治疗,去除龋坏组织后用充填材料恢复牙齿的外形和功能。对于儿童,要选择合适的充填材料和治疗方式,考虑儿童的配合度和牙齿的发育情况;成年人则根据牙齿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充填材料进行修复。
2.窝沟封闭等预防性措施:对于儿童牙齿窝沟较深的情况,可以进行窝沟封闭,预防龋坏的发生;成年人若有牙齿发育缺陷等情况,也可考虑相应的预防性处理来降低患龋风险。



